第8部分(第2/4 頁)
聖壇周圍支撐中央塔樓的4根柱子,每根高40米,直徑達10米,由大塊花崗石疊砌而成,外包大理石。所有的柱頭上都有小龕,內建工藝精美的雕像。
林徽因指點著教堂的環形花窗對梁思成說:“你看這玫瑰形的窗子多麼神奇呵,它就像聖經中描述的永恆的玫瑰,但丁的詩中也說,玫瑰象徵著極樂的靈魂,在上帝身旁放出不斷的芬芳,歌頌上帝。”
梁思成贊同地說:“那玫瑰的葉子,一定是代表信徒們得救的心靈”
塔諾西笑了:“難怪看過這個教堂的人都說,這個玫瑰窗是傻子的聖經,因為它以象徵和隱喻的語言說出了基督的基本精神。你們再看看那柱子上的雕刻——”她用手指點著。
林徽因和梁思成舉頭望去,那些神像是工匠惡作劇的作品,故意雕得參差不齊。那些雕刻作品不是聖像,而是做彌撒的狼,對鴨子和雞傳道的狐狸,或者長著驢耳朵的神父等等。
一直到了水城威尼斯,他們還在興奮地議論著那些雕刻的寓意。林徽因認為,這些雕刻反映出中世紀人們,對當時社會形態和教會文化形態的不滿。梁思成則覺得,這是對宗教神權和禁慾主義的反諷。
水城威尼斯像一座別緻的畫廊,這座海中之城,在義大利半島的東北隅,建在118個小島上,外面一道沙堤隔開了亞得里亞海,穿過全城的大運河,像反寫的S,這段河道便是大街。
他們撐著一種叫作“貢多拉”的搖櫓小船,轉彎抹角在花團錦簇的河道——街道上游弋著。兩岸到處聳立著羅馬時期的建築。
威尼斯的中心是聖馬可廣場,這是最吸引人的去處,曾被拿破崙譽為歐洲最漂亮的客廳。
他們沿著彎彎曲曲的小巷,穿過東北角門,進入廣場,頓時感到豁然開朗。寬闊的廣場,別緻的建築,高聳的尖塔,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令人心曠神怡。特別是那連綿不斷的券廊,把高低不同、年代不同、風格迥異的建築,統一在一起,顯得非常親切和諧,廣場中棲落著一群群的鴿子,在遊人身邊啄食,盤旋飛翔,時起時落。
廣場的正面,是聖馬可教堂,為《馬可福音》的作者聖徒馬可所興建它的建成年代在11世紀,原為拜占庭式,14世紀加上了哥特式的拱門裝飾,17世紀又摻入文藝復興時期的欄杆,各種時期的建築風格,集為大成。教堂的西南,是一座高100米,半面成方形的鐘塔,初建於9世紀,14世紀重建,16世紀初又在塔頂建了一座天使像。教堂的左前方,是一座15世紀的鐘樓,樓頂有一座巨鍾,鍾旁站立著兩個銅鑄的敲鐘人。
夜色降臨了。
威尼斯的夜分外迷人,河中放了許多紅紅綠綠燃著蠟燭的紙球燈,兩岸的窗戶全部開啟,許多人憑窗彈奏吉他,唱起動聽的義大利民謠。威尼斯的歌女是非常出名的,他們乘坐著唱夜曲的歌船,穿著非常漂亮的綵衣,歌聲圓潤。
塔諾西興奮起來。她也隨著節拍,引吭高歌,她用英語唱著佩特拉克的《羅拉的面紗》:我忍心的美人呀,你說吧,為什麼總不肯揭開你的面紗?
不論晴空萬里,驕陽炎炎的日子,或是濃雲密佈,天空陰沉的日子;你明明看透我的心,明明知道,我是怎樣等待著要看你的愛嬌。
一條面紗竟能支配我的命運?
殘忍的面紗呀,不管是冷是熱,反正都已經證明我陰暗的命運,遮蓋了我所愛的,一切的光明。
林徽因拍手稱讚著:“塔諾西小姐,你真了不起,你的歌聲美極了威尼斯的夜景讓我想起了中國的秦淮河,槳聲燈影裡,歌女們懷抱著琵琶,唱楊柳岸、曉風殘月。”
在威尼斯逗留兩天,他們同塔諾西依依惜別,塔諾西買了一隻刻花皮夾和一個大理石小雕像送給林徽因和梁思成作為紀念。這些都是威尼斯的著名產品。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林徽因和梁思成從威尼斯走水路,經馬賽上岸,沿羅納河北上,來到眉眼盈盈處的巴黎。
他們先到中國領事館稍事休息,第二天便去造訪巴黎的宮室建築。
他們先去了南郊的楓丹白露宮。這座離宮位於巴黎東南,原來稱作“彼耶森林”。
後來,位法蘭西國王闖入林中行獵,才發現了這塊風光優美的風水寶地,遂闢為獵莊。
1528年起,法蘭西一世大肆擴建,以後直到路易十五時期,歷代國王均加以擴大。參加設計的,除了法國的建築師,還有義大利的建築師。
這座十宮在形態上完全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