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第3/4 頁)
衛公李靖來時,所有人都起身行禮,連李世績都起身點頭。李靖真牛啊,不愧是大唐第一名將不服不行人家連盔甲都沒穿,就一身青衫長襟的,李世績也不敢咋呼不是。
等李靖坐好之後。李世績看看天色,這一點我一直挺佩服這些人,我看天色頂多知道早上、下午、晚上,這些人看天色居然能知道大致什麼時辰,太神奇了。
“擊鼓點卯”李世績端坐帥位,沉聲喝道。
“嗵嗵嗵嗵”的,有軍士開始有節奏的給後面兩人高的牛皮大鼓敲響了。
一通鼓過,還有稀稀拉拉幾個將領奔來點卯。
二通鼓過,三軍列陣整齊。
三通鼓過,旗門分列、將領立馬、軍兵整肅。整個校場鴉雀無聲。
“報大帥,所有將領到齊,無人缺陣,左衛、右衛兩軍列陣完畢,接受大帥將令。”一騎快馬,旗官一路奔至點將臺前,立馬抱拳,大聲稟報。
“左衛演陣,右衛待令”李世績從帥案前拿起兩面令旗。
“是”自有兩名親兵上前,執旗而下,將令旗交與旗官。
“左衛演陣,右衛待令”快馬而來的旗官接過令旗,再次抱拳而去,片刻之間,如同接力一般,軍令前後左右的四面響起。
“嗚——”號角聲起,右衛兵馬在各自將領帶領下,整齊的退至教場西北角。左衛兵馬則在各自將領帶領下列陣行至校場正中,整齊列陣。
校場東南西北四角立有四座碉塔,塔上有旗兵揮旗,指揮列陣的將領。
看到旗幟舞動,一名左衛將領大喝一聲:“列陣,演武”
長槍手,刀盾手,陌刀手,弓箭手前後分陣而立,涇渭分明,百十個騎兵分成前後兩排,列於陣後,以為機動。
我當能玩出點兒什麼花花呢,也就是進擊,後退,分陣,合陣這些常規套路,講究的就是一個沉穩有力,進退有矩,分合有序。長槍手在前,刀盾手居中,陌刀手壓陣,弓箭手掩護,騎兵機動。根本不像我想象中有什麼奇門遁甲之類的花花大陣,甚至連《三國志系列》遊戲裡常出現的什麼魚鱗、鋒矢、鶴翼、雁行之類的軍陣都沒有。這也太沒技術含量了。
呃——似乎漏了什麼,讓我想想啊,新鮮勁兒已過,這思路就散開了,連國慶閱兵大典都見識過的,這種場面,小兒科。反正左右沒我什麼事兒,亂想。
關於“戰陣”這個概念貌似是最早提出的是跟蚩尤打仗的那個黃帝?之後在姜子牙手裡發展了一下,唐朝以前玩這個玩兒的熟悉的好像是曹操和諸葛亮。之後的牛人就是李靖了。後世傳世的是《唐太宗李衛公問對》,這本書裡談到了李靖佈陣的一些心得。但是也沒脫出現在演練的那些範疇。貌似真正有名有姓的戰陣都是宋、明之後有的,結果被小日本學去,東施效顰的搞搞,就搞出了後來遊戲裡的那些所謂陣型了。
要說這戰陣,其核心要領就四點:機動力、攻擊力、防守力和傷亡率。其中心思想就是發揮最大攻擊力,強化防守力,提高機動力,降低傷亡率。在沒有熱兵器的時代,大家都是短兵相接,怎樣最有效的殺傷敵人,儲存自己,這就是戰陣產生的原因。
這兒正東拉西扯的亂想呢,也不知道誰就一腳捅了我腿上。
啥事兒啊?沒看正演陣呢,有啥等會兒咱下去說啊回神了,還轉轉脖子四處亂看,這是怎麼了?一群老傢伙要麼舉頭望天當不認識我,要麼像看傻子一樣看我。我這兒啥也沒幹,這又怎麼了?
突然看見老丈人李道宗衝我擠眼,眼神兒望李世績的方向飄。
寒毛孔一下就豎起來了。
趕緊看李世績,發現老頭兒臉都氣黑了。
這我又怎麼了?
“李逸”李世績一拍案子,大喝一聲。
“到”一哆嗦,趕緊一路小跑竄了李世績帥案之前,躬身行禮。這會兒也感覺不到盔甲重了,最神奇的是連勒肉裡的帶子都不覺的疼了。
“哼”老李臉一扭,看樣子真生氣了:“本帥叫你三次,為何不應”
媽呀,李世績叫我了,我咋就沒聽到呢走神的下場,這要放了別的地方也就算了,放了這點將臺上,典型的不給面子啊砍我八遍都夠了。
“報大帥,我……末將……”這怎麼說呢,實在沒轍了,實話實說吧:“報告大帥,剛才觀看軍陣,為我大唐雄威所震懾,一時激動,不知所以,故此未聽見大帥點名,末將知罪”趕緊一輯到底,主動認錯。
“哼,莫不是你做了這鎮軍大將軍便不把本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