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帝位幾天之後,就罷免了李重進的軍職,得到訊息的李重進即刻請求進京覲見。按說,這是地方節度使表示臣服的意思,但是宋太祖卻高興不起來,反而愁容不展,命令翰林學士李昉刻意推辭。
初登大寶,有人來歸順是好事啊,趙匡胤這什麼意思?
其中的奧妙,恐怕只有李重進可以體味。他看要求覲見被拒,慌了神,愈加覺得不安,直覺上認為這次在劫難逃,就開始著手準備叛亂。等李筠那邊起兵後,他本想聯絡一下,卻被翟守珣壞了事。
現在趙匡胤騰出了手,於是下令將李重進從揚州調到平盧去,同時賜給他一塊“免死鐵券”。讓一個節度使離開自己的地盤,特別是在這個君臣猜忌的敏感時刻,意圖很明顯:調虎離山,然後再“今晚打老虎”!
憨厚的“黑大王”李重進接到鐵券,一時頭腦發熱,決定進京面謝聖上,被他手下死死攔住。幕僚們集合起來開會,分析局勢之後,覺得沒有別的路子可走了,於是扣留宋使,造反算了!
和李筠一樣,李重進也想尋找一個合作伙伴,北漢太遙遠了,而且劉均目前估計還沒有從失敗中恢復過來,那就就近尋找,南唐!
當時南唐掌權的是中主李璟,此人性格如何,從一件小事就能看出來。他曾經半開玩笑地問手下的著名詞人馮延巳,說:“‘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因為這一句是馮的得意之筆,他這麼問,大約是懷著嫉妒吧,如魯迅所說,那簡直是一定的!
馮延巳反應倒是不慢,回答說:“還是不如陛下您那一句‘小樓吹徹玉笙寒’來的高妙!”李璟就覺得很是受用。馮延巳你只會寫實主義,老夫我還會通感,我兒子更厲害,“一江春水向東流”直壓李杜!他滿足了。
一個能寫出這樣詩句的皇帝,應該說性格上和趙匡胤之流的赳赳武夫是判若雲泥,所以他接到李重進的求援信,想起李筠的慘敗,大概也回憶起在周世宗時代被這個“黑大王”打得屁滾尿流的倉皇歲月。
李璟就很客氣、很理性地回覆說:此時不宜造反,最佳時機你已經錯過,現在趙匡胤風頭正勁,算了吧。別說是你,就算韓信、白起這種狠角色來了,也絕無成功可能。
悲憤的李重進一咬牙,決定幹個體戶。為什麼說他悲憤?其實以局外人的眼光來分析,李重進確實有理由悲憤:當初進京表忠心都活活被拒,還要我怎麼樣?趙匡胤,是你逼的我!
趙匡胤得知李重進正式掛牌營業,立刻派“義社十兄弟”中的石守信和王審琦出兵###,還有一個李處耘也跟著,這幾個人都是直接參與“陳橋兵變”的鐵桿。相反,原來侍衛、殿前司的高階將領,基本沒有參與。
這個佈局一出現,我們就看出了趙匡胤的真實意圖:他對李重進其實是心存忌憚,由怕而生恨!
第二章 免死鐵券失效了(8)
以太祖的雄才大略,李重進自然無法相提並論,但是請不要忽略“資歷”這東西,李重進在禁軍中擔任高階將領多年,和裡面的將領熟悉得一塌糊塗,他當高階將領時,趙匡胤還是普通一兵。
趙匡胤擔心的是,萬一派一個他的舊日親信去,陣前倒戈,那就太不划算了。
這也就是當初一口回絕李重進進京覲見的原因,也是畏懼他心懷叵測,在禁軍中煽動事變。
難道太祖不能在李重進入城之後,埋伏一些親兵,一舉將其拿下砍掉?問得好!您覺得太祖是不是這樣的人?來看一些具體的例子,答案就有了。
最初剛入主皇宮,看到宮嬪抱著一個小孩,趙匡胤就問這是誰的,回答說是周世宗的小兒子,趙匡胤問趙普怎麼辦,趙普面不改色說:“去之!”意思就是幹掉,斬草除根。
身邊跟著的潘美卻默默不語,趙匡胤問起來,潘美才說:“如果我說殺掉,是有負世宗;如果說不殺,陛下又會懷疑我。”
趙匡胤點頭說:“繼人之位,殺人之子,這種事我幹不出來啊。”當即又立下誓約:柴氏子孫即便犯了罪,也不許加刑處理,哪怕他們謀反,也只能在監獄裡賜死自盡,絕不可在鬧市斬殺,也不許株連親屬。
後來這個誓約更加具體化,被刻成碑文,放置在太廟寢殿的夾室內,每當新天子即位,就由一個不識字的內侍陪同,跪下來默默唸誦。
這個誓約是國家級的機密,除了歷任皇帝再也無人知曉,直到後來靖康之變,金人開啟宮殿,方才發現這一閃爍著人性光輝的秘密。除了保全柴氏子孫,誓約還有其他兩條,後面再講。
所以說將李重進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