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有了這一次的教訓,以後趙匡胤儘量使用那些資歷較淺的將領,一來便於掌控,二來更加安全。
說起用人,確實是領導幹部,特別是“以國為家”的封建皇帝們最大的苦惱。手下大臣不團結,不管是出於公心還是私慾,都勢必造成內耗,不幹正事,朝堂上雞飛狗跳烏煙瘴氣。但是反過來,大臣們如果太團結,皇帝卻又坐不住了:你們關係這樣好,莫非是想架空寡人?
皇帝越想心越不安,提拔幾個親信吧,大臣們卻又因為受寵不一,再次開打……
因為這個矛盾,所以這次出征湖南和荊南,老一輩將領中,只有慕容延釗,此後,會有更多的新面孔陸續出現,那麼,石守信、張永德這些宿將何在?
這時候,他們已經解甲歸田,在鄉下享受美好的田園生活,金戈鐵馬的往昔歲月,也只能在夢中出現……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回到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消滅了二李後,趙匡胤微微鬆了口氣,但也只是“微微”,五代十國朝生暮死的短命王朝他看得多了,所以,揣著深深的憂愁,跟趙普商量說:“唐末以來,天下戰亂不息,老百姓肝腦塗地,現在我想謀求長治久安,你看……”
趙普早就有所準備,急忙站起來舉手搶答:“恭喜你這位朋友,你問了一個我思考很久的問題。國家之所以不安寧,主要是藩鎮的力量太過強大,君弱臣強,所以尾大不掉,現在要制住他們,我有三條妙計!”
“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這就是趙普的安天下妙計。
按照唯物主義認識論,知識從實踐中來,所以這光輝的三大綱領並非憑空湧現到趙普腦子裡來的,而是他經過長久觀察和思考,直接針對五代弊病所提出的,切合實際,療效驚人。
但是佛家有云:“渡河需用筏,到岸不用船。”病好了就不要吃藥了,可趙氏子孫後代卻依然將這綱領貫徹到底,才有了後來狄青、岳飛的千古遺恨,此是後話。
第三章 匡胤同志二三事(7)
趙匡胤揣著趙普的錦囊妙計,總算能睡個安穩覺了。首先要解決的,當然就是兵權,有兵就是硬道理,特別是威力強大的禁軍。
其實,剛一政變成功,趙匡胤就採取了一些措施,把禁軍高階將領進行了調換,他覺得禁軍掌握在自己心腹手中,就很安全了。
趙普自己一手策劃了趙匡胤上位,所以深知底層軍士的想法,他提醒太祖要小心重蹈覆轍,布了後周後塵。太祖說:“我當皇帝之後,待他們不薄啊,升官發財沒落下誰,難道他們還要造反?”
趙普嘿嘿一樂,說:“我不擔心他們造反,但是你也知道,手下的兵士並非那麼容易掌控,他們為了榮華富貴,什麼都幹得出來!”
太祖茅塞頓開,陳橋驛那天的喧鬧又在耳邊響起……而且若干年前,還有人因為拒絕了部下的擁立,被當場砍死……這什麼世道,連不想當皇帝都得死!
事不宜遲!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趙匡胤召來當年的好兄弟們一起飲酒,喝得高興得意忘形之際,示意內侍都退下,舉起酒杯跟眾人講:“如果不是諸位的努力,我也沒有今天,我一直記著你們的恩德。”
說到這裡,太祖來了個大喘氣,話鋒一轉:“但是,我現在這個皇帝當得太艱難太鬱悶了,還不如當節度使時候快樂,整夜整夜地失眠吶,羊都數了幾萬只,還是睡不著!”
眾人不喝酒了,大眼瞪小眼互相看看,語氣猶豫地試探老大:“那為啥呢?”
太祖使勁拍拍身下的椅子,嘆息道:“天子這個位子,誰人不想坐呢?”這幫人一看話鋒不對勁,趕緊離席跪拜,搶著表忠心:“陛下你這是什麼話,你這是把我們放在火上燒烤啊,如今天命已定,是你是你還是你!誰還敢有別的想法?”
看這幫傢伙不點不透,趙匡胤搬出趙普的理論:“不是我不信任兄弟們,如果有些利慾薰心的不法分子非要把黃袍給你們披上,你們不做行不行?”
大家這才變了臉色,心想領導智慧就是高,想問題果然深入,挖到根子上了。有些心眼較多的,立刻想起歷史界著名的“良弓走狗”定律,嚇得大汗淋漓,不停叩頭,望老大給指一條明路!
老趙一看恐嚇有效,就慢慢坐下端起酒杯,開始慢條斯理地給大家灌輸地主階級腐朽沒落的世界觀:
人生苦短啊,如白駒過隙,人們喜歡榮華富貴,不過就是想多積累一點錢財,讓子孫也有好日子過。不如這樣,你們交出兵權,走一走比較大的城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