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2/4 頁)
宓在廣州期間的日記有“雞魚等餚饌甚豐”、“餚饌豐美”等描述。可見陳寅恪一直受到照顧。
l961年10月11日,廣東省委文教領導小組特別批准給陳寅恪特殊供應。14日,中山大學的老校工梁彬,替陳寅恪買回了特批的副食品。10月16日,梁彬與總務處秘書將30斤麵粉、10斤麵條、4斤花生油、4斤水果和2斤白糖親自送到陳宅。老校工對陳寅恪說,從昨天(15日)開始,政府每日專程從華南農學院為陳寅恪教授供應鮮奶3支,並詢問“3支夠不夠”,陳寅恪高興地回答夠了。並說,他的身體“較適合吃牛奶、麵包,麵包因為發酵過,所以很鬆軟。”
老校工回憶,他為陳宅送東西直到1966年“文革”開始時才結束。
從1961年11月份開始,廣州糧食局特別為陳寅恪提供麵粉、麵條及食油的配額;廣州第一商業局為陳寅恪提供穿與用的物品配額;廣州第二商業局為陳寅恪提供副食品的配額。在高階知識分子中,陳寅格享受到無人能比擬的特殊照顧。 (引自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第343—345頁) 。
1963年陳寅恪腿傷治療出院回家,4月14日,廣東省委辦公廳透過中山大學轉交一函給他:“陳寅恪同志:遵照陶鑄同志和省委指示,送上牡丹牌收音電唱兩用機壹部、及唱片32張,供您使用,請收納。”當天,這臺兩用機被送到陳寅恪家中。
為了方便陳寅恪在門外散步,學校專門在他門前鋪設了一條白色水泥路。為護理陳寅恪,派出了三個護士。
廣東省檔案館中藏有1963年2月18日中山大學向廣東省委遞交的一份報告,報告開列了每個月護理和照顧陳寅恪生活所需開支的費用和物品,請求省委撥出專款。報告說:
l,考慮到附單所列藥品和副食品不少是進口,請省委每月撥些專款作為購買食品和支付護士工資費用。 2,每月所需副食品亦請省委批轉有關部門按月供應。
陳教授每月所需副食品和費用 (附單)雞:四隻,估價32元,約一星期送一隻。雞蛋:5斤,10元,每天二隻。水果:15斤,12元,每10天送一次。魚:10斤,20元。蘑菇:15斤,15元。黃油:1斤,20元。護士:3人,(每人月薪51元)共153元。合計:262元。
另:進口老人牌麥片1罐,進口可可粉1罐,進口陳教授需用藥物(略)
當時很多幹部無法理解陳寅恪憑什麼要享受諸如“住房、吃飯、穿衣”的照顧。當時在中山大學最典型的說法是:“我們都沒有飯吃,為什麼要這樣優待他?” 1963年7月24日,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馬肖雲借向陶鑄彙報學校工作的機會,反映了這種“群情”。沒想到陶鑄聽後勃然大怒。根據當年的“談話紀要”,陶鑄的原話如下:
。。
廣州會議調整知識分子政策(2)
你們學校有人講,省三級幹部會上有人講,遠在“新會會議”亦有人不滿。陳先生,74歲,腿斷了,眼瞎了,還在一天天著書。他自己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像個不能獨立活動的嬰兒一樣,難道不需要人照顧嗎? 他雖然是資產階級學者,但是他愛國,蔣介石用飛機接他他不去。(陶鑄指馬副書記) 你若像陳寅恪這個樣子,眼睛看不見、腿又斷了,又在著書立說,又有這樣的水平,亦一定給你三個護士。
(見《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390、391、394、395頁)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生活消費品的零售價格不斷上漲
由於商品貨源嚴重缺乏,不得不降低糧食、棉布等生活必需品的供應數量,其他許多消費品也實行憑證、憑票和限量供應的辦法。由於農業大幅度減產,使農民的收入驟減,消費水平下降。據官方公佈1959年和1960年農民的消費水平,分別比1957年下降和14 %,特別是一些地方還出現了浮腫和餓死人等現象。
1960年同1957年比較,重要商品的全國人均消費量,糧食下降20 %、食油下降23 %、豬肉下降70 %;由於“大躍進”的波折,工商企業效益低落,虧損增加,財政出現巨量赤字,不得不以大量增印廣發鈔票(通貨膨脹)來彌補。
1960年末,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組織農村集市貿易”的指示後,全國的農村集市貿易迅速恢復。由於農業連年減產,1961年上市的商品匱乏,集市價格在前兩年上漲之後,又像脫弦之箭一樣迅猛飛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