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5 頁)
改革開放開始調整工資
1949—1993年教職工的工資
崗位獎酬金和“校內津貼”
政府特殊津貼
1996年的統計數字說明什麼?
人才是最大的資源
談“才”與“財”
必須提高科教投入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開始一個新紀元
一石激起千重浪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強勁推動力
1999年轉折點:崗位聘任和津貼制度
教員聘任制的財力基礎
合理地設定崗位
分配製度的改革
強化崗位職責
存在的問題:必須擺脫“官本位”
十三、學費負擔問題
1989年以後改行大學收費制度
一張大學收費單
我國學費猛漲的歷年記錄
高校學費為何會居高不下
高校審計風暴
國家投入
學費負擔成為沉重的包袱
受教育機會嚴重不公
“高學費”什麼時候不再殺人?
教育質量下降
關於大學學費問題的幾點建議
大力健全和加強獎學、助學金制度
公開、公正地規範高校收費制度
大幅度增加國家對教育的投入
切實提高國民實際收入
[附錄一]人民幣的歷史演變
人民幣的誕生
老人民幣的通貨膨脹與迅速貶值
折實單位、折實牌價、折實存款、折實公債
附錄:上海市歷年“折實單位”表(老人民幣元)
指令型計劃經濟和票證供應制度
人民幣的匯率
人民幣的幣制改革
“標準銀圓”和“標準人民幣”的比較
社會調查為驗證
[附錄二]50年來的物價
1951年的物價(舊幣)
1956年新人民幣的幣值
1960—1962年間官價上漲
80年代前幾年開始調整物價
1985—1989年間物價調整
90年代市場繼續調整物價
20世紀中的幣值比較
50年代中期標準人民幣1元的購買力
30年代一塊標準銀圓的購買力
[附錄三]20世紀下半葉人民幣的幣值變化
1976年——1998年人民幣的幣值變化
序言:什麼是知識分子?(1)
知識分子的經濟生活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21世紀開始以來,我國知識分子的待遇明顯提高。反思整個20世紀,我國知識階層的生活狀況幾經曲折,中期逐步貧困化,以至於發生“腦體倒掛”的怪現象,這已是無庸置疑、不可迴避的歷史真相。那麼,以往我國知識階層貧困化的歷程如何呢?今後又怎樣爭取合情合理的致富方式呢?
根據我的研究結果表明:20世紀20—30年代,我國知識階層經濟生活條件,還是比較好的;知識階層的貧困化,是從1940年以後愈演愈烈,到50年代前期有所回升;但是不幸在60—70年代特別“十年浩劫”期間陷入谷底。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到90年代末逐步好轉,目前進入提高的階段。這個歷史進步來之不易,我們應當珍惜。
既然書名叫做《知識分子和人民幣》,那麼首先要問:什麼是知識分子?什麼是人民幣?名不正則言不順。
半個世紀以來,什麼是人民幣,婦孺皆知:人民政府的鈔票也,中國人民銀行1948年以來發行流通的貨幣也,詳見本書附錄:“人民幣的歷史演變”和“20世紀下半葉人民幣的幣值變化”,有關人民幣的學問,一目瞭然。
那麼,到底什麼是“知識分子”呢?一言難盡。
關於“知識分子”的定義,多年來眾說紛紜、爭論不休。總之“知識分子”在學術上至今還是個模糊概念。知識分子社會地位和價值觀的轉換,正處在某種尚待確定的過程之中。
我們要區分兩種“知識分子”的界定。一種是某些人心目中“知識分子應該是怎樣的人”例如“社會的良心”、“民眾的喉舌”等;另一種是“社會上老百姓看作是知識分子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