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3/4 頁)
蘇元春雅儒迷人的儒將風采和爽朗豪邁的武將風度,直在心裡感嘆:大姐的命真好,如果我日後的郎君及得上蘇大帥的一半就好了……
第七十四章 忠孝難全(1)
趙榮正饒有興趣地觀賞洞內的摩崖石刻,讚不絕口:“‘蔭分北極’……‘情遊於物之外’……好,好!”
突然,趙小荔指著上方叫道:“大哥你看!”趙榮正抬頭仰望,只見褐色的洞壁上方,嫋嫋焚香飄出半圓形的洞口,恰如夜色的天幕上,半輪“月亮”在漆黑的夜空中游弋。下方的石頭上鐫刻著七個真書大字:“明月與天分一半。”
趙榮正連聲叫好:“‘明月與天分一半’,意境深邃,令人回味無窮。此景此名,絕了!”
蘇元春謙遜道:“見笑見笑。紀常兄才傾八斗,墨寶是一定要留的。”
趙榮正笑著推辭:“好句子都讓大帥佔盡了,哪裡還有榮正獻醜的地方?”
“龍元洞也很不錯,不知修得怎麼樣了?”蘇元春對龍元洞十分讚賞,在小連城要塞動工之際,也率先捐款,發動龍州官紳籌資,由蔡希邠、趙榮正督工,對龍元洞進行修葺。
蔡希邠說:“趙先生在這方面有些心得,頗有見地。”
趙榮正道:“龍元洞風水朝向都不錯,只是側頂採光透氣的洞口太大,又正對著‘帥位’,風雨可以直入洞內,如果設一幅照壁遮護,風水就更完善了。榮正入國子監深造時,曾蒙恩入紫禁城面聖,見九龍壁圖案十分精緻,意欲按此圖設一照壁,以採北方王氣,也有大帥為國戍邊,遙思聖上的意思。龍元洞本是道家洞天,應當仿造蓬萊閣的建築格式,洞名也應改為‘保元宮’,大帥以為如何?”
蘇元春點點頭:“這個的思路不錯,你們著手辦吧。”
親兵們已在洞中設好便宴,眾人入席。酒至半酣,蘇元春忽然想起一事,問蔡希邠:“水口關右臺動工了吧?”
蔡希邠搖頭道:“右臺復工以後,法方又來抗議……”
“你沒說那塊地的我的?”
“說了。他們說地契誰都會造,如果真有確鑿證據,讓他們相信那片地真的是大帥的私人財產,就不再過問了。”
“不只是那小塊地,涉及到那一帶上千畝國土呀!”蘇元春望著供奉在洞裡的先父雕像,沉默無語。
三十多年前父親慷慨赴死,屍首也不知拋灑何處,繼母改嫁前把父親穿過的一件褂子留給他,以後的戎馬生涯中,他一直帶在身邊,這是他的吉祥物,也是激勵他拼搏奮進的動力。戍邊以後,他選了一截珍貴的檀香木,請人照父親的畫像刻成雕像,連同遺衣供在白玉洞中的神案上,籍以寄託深深的哀思……
趙琴見丈夫分神,打岔道:“今天不談公事,大家吃菜,吃菜呀……”說著夾起一塊肉放進趙小荔碗中。
蘇元春回過神,也端起酒杯招呼客人:“對對,不談公事。紀常兄,幹!”
便餐過後,趙琴見丈夫仍然鬱悶,知道他放不下心事,便領著客人繼續在洞裡遊覽。
蘇元春默默點燃三炷香插入香爐,然後取下供在神案的褂子抱在胸口,眼噙熱淚跪到雕像面前,輕聲祝禱:“慈父大人在上,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孩兒不孝,為了大清國土不被番鬼霸佔,只能委屈你老人家了……”
董喬悟出他想幹什麼,規勸道:“大帥,那地方風水不好,地勢又低,下雨容易受澇,還是另想辦法吧。”
蘇元春陷入了深思。精選風水寶地安葬祖墳是涉及家族興旺、後代發達的百年大計,風水行家和家鄉老人都說,蘇家祖上喝形為“羅傘遮太子”和“上水螯魚”的兩處名穴,應在“元”字輩身上,造就了蘇元璋、蘇元春和蘇元瑞一門三提督。
他清楚地意識到,身為朝廷欽命的鎮邊大將和篤信風水、深諳方術的地理玩家,他將不得不在一大片眼看就要被外人奪走的國土和家族命運、個人前程之間作出痛苦的抉擇。
“即使朝廷不心痛這片土地,也得為百姓著想啊!火燒眉毛,只能出此下策了,算是先父陪著我,父子二人同守邊關吧!”蘇元春淚眼滂沱,哽咽地說。
土地是祖輩傳下來的無價之寶,如果敵人明火執仗強行霸佔,他可以率兵奪回,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然而軟弱無能的朝廷已經同意按法方方案勘定邊界。大片國土眼看不保,身為手握重兵戍邊保土的將軍,卻只能驚動自己的祖宗神靈,使用最古老、最神聖的方式為國家捍衛領土,這是何等的無奈、何等的悲哀!他的眼淚不單是為了早逝的先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