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嘆息。抗戰勝利後,他時時總想回到上海去做記者。三十六年間我辭去江蘇監察使,專辦《新聞報》。政府明令發表之日,他由南京特為寄書對我道賀並致其欣羨。書中說:‘兄今真為獨立與自由之記者矣’。他對新聞事業興趣之濃厚,與認識之真切,當世真無幾人”。程滄波又說:“新聞記者與政治生活,距離過近。然而從政過的新聞記者,常想回頭當記者。這是我們數十年中所熟聞而親歷的。佈雷先生從政的20年中,真是參加高階政治(High Politics)。其於政情宦海之內容,較任何人知之深切”。(程滄波:《重訴生平》)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加入《時事新報》銳氣大減(2)
陳夫人王允默女士說:“先夫子常謂:一待國家太平無事,即當擺脫政務,重回新聞記者之崗位,專以文章報國。不料國事蜩螗,日復一日,先夫子為責任心所驅使,明知健康情形已不勝任,只得勉力為之,終至心力交瘁,死而後已,素志迄未得償,悲夫”!(陳王允默:《陳布雷回憶錄前記》)
綜觀陳布雷從政之前,以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步入新聞界,在《天鐸報》、《商報》皆有活潑進步之表現,一旦從政後,其思想依附於蔣介石,則僅於愛國一點上還有獨立之人格,銳氣不復以前,思想也漸趨平淡。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南昌見蔣(1)
陳布雷如果沒有跟上蔣介石當幕僚,他很可能會成為一個學者,更大的可能是成為一個新聞工作者,他的一生將另是一番面目。可是他卻偏偏走上了跟蔣的道路,時耶?命耶?
陳布雷是1927年春第一次見到蔣介石的。蔣介石當時迫切希望有一幕僚長,會動動筆頭,出出主意,又要有文采。不是說沒有其他文人可以供他選擇,人才多的是。但是要像陳布雷這樣才思敏捷,文筆犀利,而且溫和謙恭,毫無野心,品行端正,忠心耿耿,確實不多。這是蔣介石對陳布雷倚為左右手的一個重要原因。蔣介石對陳布雷是厚待的,恩寵有加,使陳布雷感激涕零。陳布雷對蔣介石並不是沒有看法的,但是他始終不願也不敢背叛這個“主人”。在陳布雷的心目中,不管主人怎樣,他要從一而終,以死相報。
陳布雷跟隨蔣介石22年,實際上是兩個階段。1927年到1934年是第一階段,這一個階段陳布雷得識蔣介石,蔣介石要重用陳布雷,但陳布雷不願當官,所以並不都在蔣的身邊。蔣介石有重要事情,才把陳布雷叫來,所以當時有人一看到陳布雷動身到南京去,就說:“政局將有變動,一定又有重要文章要發表了。”第二階段是1934年到1948年,這一段時期,蔣介石建立了侍從室,陳布雷當上了侍從室二處主任,一直在蔣介石身邊。後來侍從室撤銷了,陳布雷當了總統府國策顧問,還是給蔣介石在政治上、文字上出謀、執筆,一直到死去。
那麼究竟是誰向蔣介石推薦了陳布雷的,筆者最近從臺灣出版的一本刊物中,發現有天鼎所撰:《甬上近代文傑陳訓正》一文中,一開頭就說道:“早年蔣中正總司令北伐時,迫切需要有一位幕僚長,既會動筆頭,善於籌劃,又要有文采,長於風騷的;當時譽有‘浙江才子’美稱的陳訓正先生應運而出,為蔣總司令所賞識,曾聘為其私人機要秘書。”天鼎在文中還介紹了陳訓正即陳屺懷,老同盟會員,曾在上海與湯壽潛、戴季陶、陳訓恩(即其堂弟陳布雷)創辦《天鐸報》,1911年10月10日以同盟會寧波支會副會長參與寧波光復,後辦教育事業,1920年後在上海與戴季陶創辦《商報》,自任社長,後由陳布雷代主筆,“國民革命軍北伐時,陳訓正先生滿懷文才,為蔣總司令所倚重,曾聘任私人機要秘書;不久,向蔣總司令推薦陳布雷擔任。先生(指陳屺懷)積極支援孫中山先生與蔣總司令的革命主張。”
筆者又查到陳訓正之曾孫陳元《陳屺懷與陳布雷兄弟》一文中提到:“屺懷先生與宋教仁、陳英士、張靜江、于右任等同盟會###關係密切,並因此在辛亥革命前就認識蔣介石,我父親講,屺懷先生與蔣介石的老師相契相交,在張靜江家中,與蔣介石相識,蔣十分重視禮節講規矩,只要他的老師坐著,他就會站在一邊,屺懷先生與蔣的關係也為以後佈雷先生出任幕僚長起了橋樑作用。當然,佈雷先生本人的品格、才華是主要的。”陳元又說:“父親(即陳屺懷孫)還對我談及一件事,即在北伐開始前後,蔣介石曾寫信,託帶口信邀屺懷先生即軍旅中協辦文案,屺懷先生的為人及文采老蔣是熟知和了解的。但屺懷先生年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