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部分(第2/4 頁)
得力干將和他的謀士,都在混戰中被殺,有許多無辜計程車兵慘死在戰場上。武觀雖然有一批死黨,但畢竟是少數,大多數都是隨從者,不願死心踏地的為他賣命,在戰爭的關鍵時刻,這些人不是當逃兵,便是向對方投降,結果很快便被擊敗。
這六王子武觀見大勢已去,只好率領殘兵敗將逃回西河城,誰知靠近都城時,遠遠便看見城頭上換了旗號。原來,彭伯早就預料到武觀會劫營,便在營中虛插旌旗,遍佈疑陣,主要的兵力卻悄悄隱藏在城外的樹林裡,設下埋伏,專等武觀的軍隊到來。同時又派兩位將軍領五百士兵偷襲西河,出其不意,拿下了西河城。
武觀見此光景,大驚失色,轉身想要逃跑。回頭一看,我的天呀,後面的追兵從三面包抄過來,他已經無路可逃,只好束手就擒。彭伯攻佔了西河,活捉了六王子武觀。老將軍心裡有數,大王肯定不會懲罰武觀的,索性賣個人情,以禮相待,對他沒有絲毫的刁難。西征大軍凱旋迴國,將六王子武觀交給他父親夏王啟。
啟果然仍念父子之情,沒有治罪於他,只是把他和家人及部分族人東遷於漳河以東。武觀到了新的封地,仍然惡習不改,又在新的封地建都築城,自稱觀國。不過,他已經沒有什麼實力了,只是硬著頭皮想找回一點面子。啟知道他成不了什麼氣候,也就不再理會他。
帝啟九年春,啟偶感風寒沒太在意,不料數日後病情突然加重,每日裡昏昏沉沉,不能治理國事。經多方醫治,始終不見好轉。忽一日,啟頭腦清醒起來,便把長子太康叫到床前,對他說。
“為父恐怕將要不久於人世了,我死後你一定要好好治理國家,千萬不可貪圖安逸,荒廢了朝政。”啟的話還沒說完,就閉上眼睛,與世長辭了。宮中頓時響起了一片哭嚎聲。
啟死了以後,他的長子姒太康繼承了王位,成為夏王朝的第三任王。啟年輕時重武功不好女色,直到三十五歲時才結婚成家。但是他成家後,連續娶了三名妻子,都是隻生女兒不生男孩,他心中十分懊喪。後來他奉父命治理陽翟,在那裡訓練軍隊,便又娶了當地一名少女為妻,於舜三十一年生下了第一個男孩,這個孩子就是姒太康。
夏王朝首任王禹稱王時,姒太康就已經二十八歲,一直跟隨在父親啟身邊從軍。祖父姒禹死後,他父親啟坐上王位,他便在朝中做了一名大臣。因為父親非常喜歡他,他又是王長子,父親晚年時便立下遺囑,立他為王位繼承人。
夏王朝竊取天下靠的是禹掌握著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啟擊敗與他爭奪帝位的伯益,消滅了反抗他的有扈氏一族,繼而又征戰四方以武力使四海臣服,也靠的是這支強大的軍隊。但是等到姒太康即位時,情況卻完全改變了。啟是一介武夫,根本不重視對後代的教育,他的眾多兒子個個都是隻會打仗,不學無術。缺德少才。姒太康是他的長子,從小嬌慣任性也就更勝一籌,除了迷戀打獵,追求享樂,沒什麼別的本事。
姒太康即位以後,既不重視國家的治理,也不關心軍隊的建設,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追求享樂上。他認為如今天下太平,沒必要還養著那些軍隊,便接連削減軍隊,降低軍費開支。接下來他便把從國防投資上節省下來的資金,用到了大規模的建築上。他認為現在的國都位置不當,而且宮殿狹小,不夠氣派,有失天子之威,便下令在斟尋另建都城。
斟尋也是姒姓諸侯的封地,其族稱斟尋氏,地處黃河南岸,洛水以北;土地肥沃,地域寬闊,是建都的最好地方。於是,姒太康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斟尋修建了一座大型的宮殿,佔地面積二十餘畝。太康元年秋天,新的都城竣工。
這一年的冬天,姒太康率領文武大臣和宗族貴戚遷都於斟尋。在遷都後,姒太康仍不以國事為重,荒淫無度,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遊玩和畋獵上。這個姒太康雖然少才無德,沒什麼治國的本事,但是好在自己有一個好的出身,自己的兩代前人都是那有名的英雄。
姒太康的父祖兩代窮畢生之精力南征北戰,東討西殺,潛心治國,勵精圖治,為他打下了良好基礎;外有武將安邦,內有文臣定國,所以他在王位上得以安全地坐了下來。不過,由於姒太康他本身的無德,對下屬群臣造成了很壞的影響。俗話說,大梁不正二梁歪。天子奢侈無度,群臣自然也跟著腐化墮落了。於是,各種歪風邪氣開始上升,社會秩序逐漸出現混亂。
《後漢書,東夷列傳》載:“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尚書,五子之歌》說:“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鹹貳。乃盤遊無度,畋於有洛之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