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偷鵲目煽�稍灘亓看鐧�12�74億桶的規模。以當時的原油價格1桶25美元、匯率為1美元兌120日元計算,三井物產可開採量的時價為38220億日元,可謂是無以倫比的天文數字。時至2008年5月,國際原油價格已經突破了1桶132美元,翻了5倍。
然而,介入資源收購,如果沒有巨大的籌融資能力,三井物產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三井物產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援,而金融機構之所以能夠源源不斷地滿足三井物產的融資需求,深層次的體制背景,則是其作為綜合商社大股東的地位和相互持股關係、長期持續資金交易關係的存在。從三井物產的股份構成可以看出,三井物產的主要股東都是金融機構,包括三井住友銀行、中央三井信託銀行、三井生命保險等等。
作為三井財團的核心企業,三井物產不僅與財團內部金融企業交叉持股關係,而且還與外部大金融機構也存在交叉持股關係,例如,東京三菱銀行持有三井物產3�19%的股份。由此,三井物產形成了集團內外企業相互參股、互派董事、互換市場資訊、相互制約、規範發展的局面。然而,商社金融的本質要求是,不論採取什麼金融形式,其核心只能是對綜合商社和交易功能的補充、完善和確保商權的穩定擴大,從來不以獲利為主要目的。
事實也是如此,三井物產雖然與大銀行有千絲萬縷的聯絡,但彼此間仍保持著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地位。三井物產作為綜合商社雖然棲身於三井住友金融集團這個大體系,但並不必完全聽命於某一家大銀行,因為日本的《反壟斷法》規定某一銀行持有企業的股份不得超過總額的10%。也正是在這樣一種雄厚且獨立的商社金融支援下,三井物產得以在全球礦產資源領域扮演一個“跨境的供需組織者”角色。
前言(4)
製造業的“牽引車”
20世紀創新性的技術幾乎都發源於美國,但是日本卻常常在這些新技術領域上演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一幕。特別是二戰結束後,日本僅僅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迅速在鋼鐵、汽車、電子、數控機床等領域趕上,甚至超過歐美,靠的不是被動的技術引進。日本購入的歐美技術,並沒有僅僅被直接使用,而是用來肥沃了日本原本貧瘠的技術創新土壤,顯示了日本財團企業將技術商品化並進行高質量大規模生產的能力。
三井物產等綜合商社將龐大的資訊網路的觸角,伸向世界的各個角落,始終扮演著中間人和牽線人的角色,活躍在大規模技術引進的舞臺上。可以說,在當時凡屬與重大技術、裝備有關的引進,綜合商社基本上都介入了。諸如對方提出苛刻的技術轉讓條件時的談判,簽訂技術引進合同,進口先進的機械裝置,直到機械裝置的安裝除錯,綜合商社作為日本財團的後勤和服務單位發揮了巨大作用。
日本技術創新實行的是“逆向工程”,即根據市場需求發現新功能、新產品的過程。這樣的改進和創新多是市場拉動的產物,並以大規模市場應用為目的。這種市場導向的模式是以財團的綜合商社為基礎,同時強大的財團製造企業也促進了這種模式的發展。由於綜合商社巨大的情報能力和產業協調能力,使得日本企業可以把來自各國的不同技術加以整合創新,最終成就日本製造業的輝煌,並且促成日本的技術引進政策系統化。
上世紀60年代末,正是日本經濟從高速增長向“漸進式增長”的轉折時期。震撼世界的石油危機促使以貿易立國的日本把經濟向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方向轉化。在“知識是政策和戰略之源”理念的指導下,三井物產於1967年10月出資並聘請一大批金融技術、社會科學、技術情報等方面的專家組成了三井情報開發株式會社。1972年8月,又成立了工學研究所(即現在的綜合研究所),1987年7月在美國成立了分公司。
三井情報開發株式會社綜合研究所確立把“情報產業”作為發展宗旨以來,建立了一套適應公司特點的組織機構。它的研究領域有:(1)經濟?產業領域方面;(2)社會?地區研究領域;(3)科學技術研究領域;(4)情報系統研究領域等。該所的所有業務都是以受委託方式進行的,並經常從大學中聘請研究者共同研究,還與地方以及海外的調查研究機關協同研究。由此,三井物產將市場、技術、政策等諸多因素綜合起來指導企業的經營與發展。
如今,在三井—住友這個大財團體系之下,有一大批綜合性製造企業都已經成長為大型跨國企業集團,在各自的產業領域發揮著綜合商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