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畫上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既注重歷史性,又不乏現代感。
不妨舉些例子略作說明。
《桃園結義》第54幅,張飛發怒,拔刀要進帳殺董卓,劉備、關羽在左右勸阻。畫面中部主體,是張飛半身近景,橫眉立目,左手握拳。這幅畫動感強,有衝擊力,張飛的個性刻畫得生動突出。
《捉放曹》第15幅,董卓睡下,曹操乘機拔刀,畫面前景右部是曹操站立,兩手拔刀,中部橫臥著董卓。兩個人物都不見頭部。這幅畫突出了主體人物,動作鮮明,氣氛緊張,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
以上兩圖,都將主要人物置於前景,這種處理在傳統連環畫中是比較少見的。
又如《白門樓》第71幅,畫面右部為關羽下半身騎在馬上,只畫出馬的尾部屁股處,上部為一杆青龍刀橫舉,下部遠景是呂布率兵奔來。這個畫面頗像影視鏡頭,關羽立馬橫刀極有氣勢,同時顯出呂布人困馬乏的狼狽相。
《馬躍檀溪》第36幅,畫面透過馬的腹下和腿部看過去,下部全是降兵。此畫面的構圖取景,有影視鏡頭感,渲染了劉備兵將的實力強大。
這兩幅畫面,構圖新奇、大膽,效果對比強烈,也符合現代讀者的欣賞習慣和審美要求。
8 量入為出
整個學生時代,從初小到大學畢業,我的吃穿用和上學的全部花銷,都由父母負擔,是父母辛勤操勞將我養育成人。建國初剛從南方舉家遷回北京時,家裡只有父親一個人工作,母親不久生下小妹妹,她還要照料我和大妹妹,因此僅靠父親的工資維持生活,並不富裕,只能說尚過得去。後來母親也參加了工作,家境得到改善,條件也漸漸好了。我介紹這些情況,無非說明我在工作之前,並不獨立,沒有經濟收入,要買連環畫,也並非一件隨心所欲的事。
小學和初中時,家裡每月給我一元錢零花。此外,每天給我一角錢早點費,囑我吃飽吃好。我捨不得花,因為買燒、餅油條所剩無幾,更不敢買雞蛋麵包。那裡衚衕裡常有賣烤白薯的,烤白薯便宜,花上三兩分錢就能買一大塊,於是我便每天早晨上課前用一塊烤白薯充飢。這烤白薯吃多了,就胃酸,影響消化,因此有一段時間我常常放屁,鬧得班裡同學都取笑我。就這樣,每天我能省下七八分錢,湊一個星期就能買一兩本書。也就從那時起,我開始懂得生活之不易,自覺養成了節儉的習慣。
那時出過一套《楚漢相爭》,六本一套。我在書店櫥窗裡見過,很想看看它的故事,後來知道是描寫劉邦、項羽之間的鬥爭,加上繪畫者有張令濤、胡丁文與李成勳、陳丹旭等,更渴望儲存一套。於是便用零花錢和省下的早點錢買下了。用老北京話講,純粹是從牙縫裡摳出來的。那套書每冊都較厚,單冊售價三角多,幸虧不是一次出齊,而是陸續推出,我才能一本一本地買齊。
少年時期,我最盼望過節,一是春節,二是“六一節”,再者就是過生日。每年逢這三個日子,我總能從母親那裡得到一元錢,這筆錢我是基本上全送給書店了,從少兒櫃檯或連環畫專櫃換取心愛的小人書。
上高中以後,條件一度發生變化,原來大躍進時期全民掃盲,街道有許多大爺大媽不識字,也不會算術,街道居委會經與學校聯絡後,學校便選派一些高中生去進行普及教育。我當年也被委以重任,每週有兩個晚上到學校附近街道居委會指定的場所去上課,教衚衕裡的老頭老太太們認字,學習簡單的加減乘除演算。因為付出了勞動,佔據了自己的業餘時間,所以每個月都能得到一點報酬;又因為是學生教課,物件又是上年紀的老人,所以錢並不多,只是一點意思而已。我每月用這三五元錢的“意思”,全買了書。這是憑自己的勞動所得買書,因而我理直氣壯、心安理得。可惜這樁好事並不持久,我僅教了大半年,不知是因為基本目的已達到,還是又換了別的同學,也可能擔心影響畢業班學習,上高三之後就再也沒遇到這種美差了。
四年大學生活,留下許多美好記憶,由於我已長大,又住校,家裡便每月給我20-25元生活費,除了交元伙食費外,剩餘零花錢不少。這時期雖然買書較之過去從容多了,但其他開銷也增加,如開始交女友談戀愛,就需要逛公園、看電影、給女友買零食等,所以買書只能量力而為,遠做不到瀟灑和氣派。
大學期間,有些書儘管價格不菲,如賀友直先生畫的《山鄉鉅變》32開線裝本,印數才兩千冊,還有趙宏本、錢笑呆合繪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16開線裝本,我因為喜歡,都毫不猶豫地購買了。這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