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部分(第3/4 頁)
人。
十年前,當我即將踏入大學校園時,在一個極為特殊的場合,有一個人對我說過這樣一番話:
你還很年輕,將來你會遇到很多人,經歷很多事,得到很多,也會失去很多,但無論如何,有兩樣東西,你絕不能丟棄,一個叫良心,另一個叫理想。
我記得,當時我礙於形勢,連連點頭,雖然我並不知道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一晃十年過去了,如他所言,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所幸,這兩樣東西我還帶著,雖然不多,總算還有。
當然,我並不因此感到自豪,因為這並非是我的意志有多堅強,或是人格有多高尚。唯一的原因在於,我遇到的人還不夠壞,經歷的事情還不夠多,吃的苦頭還不夠大。
我也曾經見到,許多道貌岸然的所謂道學家,整日把仁義道德放在嘴邊,所作所為卻盡為男盜女娼之流。
我並不憤怒,恰恰相反,我理解他們,在生存的壓力和生命的尊嚴之間,他們選擇了前者,僅此而已,雖不合理,卻很合法。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人在歷經滄桑苦難之後,都會變成和他們一樣的人。
直到我真正讀懂了張居正,讀懂了他的經歷,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選擇。我才找到了一個答案,一個讓人寬慰的答案。
他用他的人生告訴我們,良知和理想是不會消失的,不因富貴而逝去,不因權勢而凋亡。
不是好人,不是壞人,他是一個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張居正,字叔大,嘉靖四年(1525)生,湖廣江陵人。
少穎敏絕倫,嘉靖十八年(1539)中秀才,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舉人,人皆稱道。
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編修,徐階輩皆器重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階代嵩首輔,傾心委於張居正,信任有加,草擬遺詔,引與共謀。
隆慶元年(1567),張居正四十三歲,任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進入內閣。
隆慶六年(1572),隆慶駕崩,張居正引馮保為盟,密謀驅逐高拱,事成,遂代拱為內閣首輔。
萬曆元年(1573),張居正主政,推行考成法,整頓官吏,貪吏聞風喪膽,政令傳出,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萬曆六年(1578),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條鞭法,百姓為之歡顏,天下豐饒,倉粟充盈,可支十年有餘。
萬曆十年(1582)六月,張居正年五十八歲,去世,死後抄家。長子自盡,次子充軍。〗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世間已無張居正。
第十二章 謎團
【一個神秘的年份】
張居正死了,但生活似乎並沒有什麼變化,特別是對萬曆而言。
剛滿二十歲的他躊躇滿志,雖然他不喜歡張居正,卻繼承了這位老師的志向。自從正式執政以來,一直勤奮工作,日夜不息,他似乎要用行動證明,憑著自己的努力,也能夠治理好這個國家,至少比那個人強。
所以從萬曆十一年(1583)起,他顯現出了驚人的體力和精力,每天處理政務時間長達十餘個小時,經常到半夜還要召見大臣,而且今天的事情今天辦,絕對不會消極怠工。
這並非誇張,事實上,他還幹過一件更為誇張的事情。
萬曆十一年(1583),北京地區大旱,當年沒有天氣預報,也搞不了人工降雨,唯一的辦法是求雨。
雖然這招不一定靈,但幹總比不幹好。一般說來,求雨的人級別越高,越虔誠,求到雨的機率就越大。因為當時的人認為,龍王也有等級,也講人際關係,降不降雨,降多少,什麼時候降,馬屁響不響,那是比較關鍵的。
而這一次,萬曆打算自己去。
他求雨的地點,在南郊天壇。
皇帝求雨也不新鮮,但這次求雨卻十分不同,因為萬曆兄……是走著去的。
我來解釋一下這件事情的特別之處,當年皇帝住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故宮,而天壇——就是今天的天壇。
去過北京的人應該知道,這兩個地方相隔比較遠,具體說來,至少有五公里。上個月我坐計程車去,還花了二十分鐘,而萬曆是坐11路車去的——兩條腿。
不但走著去,還走著回來,在場的人無不感佩於他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