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第3/4 頁)
大家心裡都清楚,這個人的後臺太硬,哪怕是兵部尚書,每次到薊州視察,對戚總兵都是客客氣氣的。
而事實也是如此,張居正對戚繼光實在是好得過了頭,下屬不聽話了,換!副手不聽話了,換!上司不聽話了,換!
這麼一搞,就把戚繼光搞成了個無人敢碰的角色,大家都對他尊敬有加,偏偏這位戚大哥還很會來事,每次京城有領導來參觀,他都要親自作陪,請吃請喝請娛樂,完事還要送土特產,據說都是用車拉回去的,如此猛料的人物,誰惹?
在戚繼光之前,十七年間,薊州總兵換了十個人,平均任期1。7年,沒辦法,這個鬼地方,天天有蒙古人來轉悠,守這裡不是被打跑,就是被打死,運氣好的被抓回去追究責任,實在沒法呆。
但戚繼光就不同了,他到這裡之後,只打過幾個小仗,之後一直鎮守邊界十六年,竟然沒人敢來。
究其原因,還是他守得太好,剛到邊界不久,他就大力推廣修建烽火臺,把城牆連成一片,形成了穩固的防禦體系,此外,他還大力發展火器,基本上是人手一杆槍。原先在浙江打日本人,好歹還用個鴛鴦陣,現在索性就不搭理人了,蒙古騎兵每次來,還沒等挨著城牆,就被一陣亂槍掃射,等你在城外跑累了,再派兵出去打落水狗,這麼個折騰法,蒙古人實在受不了,長此以往,大家就都不來了。
由於戚繼光這邊密不透風,蒙古部落就跑到遼東去混飯吃,希望有條生路。
可惜的是,鎮守遼東的,恰恰是李成梁,這位李總兵堪稱當時第一號橫人,他所管轄的地方,既不修城牆,也不搞火器,防務看似十分鬆懈,所以很多蒙古人慕名而來,想搶一把,可是事實告訴他們,李總兵雖然不砌牆頭,卻擅長扔磚頭。
他之所以不守,只是因為他喜歡進攻。
別人都怕騎兵,唯獨李成梁不怕,因為他是當時明朝最為優秀的騎兵將領,手下有一支精銳的騎兵,人稱“遼東鐵騎”。
這支部隊戰鬥力極強,在他鎮守期間,出戰三十餘次,戰無不勝,經常追著蒙古人到處跑,讓人聞風喪膽,是後來天下第一強軍“關寧鐵騎”的前身。
當然,這位兄臺因為打仗太多,殺人太狠,也有點混,還惹了個大禍,這些都是後來的事情,到時再講。
薊州和遼東有這兩人守著,宣大那邊也不打了,大家正忙著做生意,沒有功夫打仗,於是困擾了明朝幾百年的邊界問題終於得以緩解。
國庫充裕,邊界安寧,大明王朝已經建立了兩百年,混到這時候竟然還有如此局面,不能不說是個奇蹟,而這一切的締造者,正是張居正。
第九章 張居正的缺陷
【栽贓】
在國家陷入深重危機,財政入不敷出,流民四處鬧事,政治腐敗不堪的情況下,張居正以他深不可測的心計,陰險無比之手段,奪取了最高領導權,併發揮其不世出之奇才,創造性地進行了偉大的政治運動——和稀泥,在儘量不得罪人的情況下把事給辦了,為明朝迎來了新的生機,無愧於最傑出的政治家的稱號,堪稱國家之棟樑,民族之驕傲。
好話說完了,下面說壞的。
張居正這人,說他是老實人,那就是見鬼,老實人坐不到他這個位置,說他是好人,也不太靠譜,畢竟他幹了很多好人都幹不出的事情,確切地說,他是個猛人。
關於這一點,王世貞同志是很有感慨的。
在嘉靖萬曆年間,第一才子的名頭牢牢地掛在這位仁兄的脖子上,連徐渭都比不上他,因為他不但是著名的文學家,還是戲劇家、詩人、畫家、文藝評論家、史學評論家,極其有名,有名到他頭天晚上喝醉了,說誰誰不錯,是個牛人,第二天無論這人是不是真牛,立馬就能變成名人,明史說他“書過目,終身不忘”,有這種特異功能,實在不是吹出來的。
但問題在於這位名人雖然身負大才,寫了不少東西,這輩子也就幹了兩件事,第一是罵嚴嵩,第二就是罵張居正,罵嚴嵩已經講過了,那是個人恩怨,罵張居正就不同了。
在這件事情上,王世貞投入了很大精力,說張先生貪汙受賄玩女人,有嚴重的經濟問題和生活作風問題,既然受賄,那就得有人行賄,為了證明這一點,他連傳統正面形象,民族大英雄戚繼光也不放過,把他一把拉下了水,說戚繼光送了幾個女人給張居正,搞得後來許多主旋律作家十分難堪,對此統統無視。
他的罵法也很特別,不是幾天的事,一罵就是若干月,若干年,罵得實在太頻繁,太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