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部分(第3/4 頁)
們趕下了海,這才算了事。
在此之後,這支新軍一發不可收拾,沿路高歌猛進,於台州、溫嶺等地連續四次遭遇倭寇,四戰而四勝。
戚繼光心滿意足了,在他看來,自己的目標已經達到,他已擁有了一支足夠強大的軍隊。
然而事實證明,他錯了。
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繼光的美夢被無情地打破了。
岑港,這個毫不起眼的彈丸之地,盤踞著缺兵少糧的倭寇——僅僅一千人而已。
戚繼光帶著他的三千新軍,與盧鏜、俞大猷一同發動了猛攻,他相信自己勝券在握,然而結果卻並非如此。
面對這一小撮頑抗的倭寇,上萬名明軍竟然毫無辦法,多次受挫而返,傷亡慘重。而之前威風無限的新軍,在這群有組織的敵人面前,也全然沒有了當初打散兵遊勇的威風。
戚繼光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苦心鍛鍊的新軍開始敗退,開始逃竄,開始喪失所有勇氣,而這一幕,是他絕對無法接受的。
由於戰局不利,戚繼光被撤掉了參將的職務,眼看就要丟飯碗,戚繼光只得豁出老命苦思冥想,終於絕地反擊,設計解決了這幫頑敵。
但殘酷的現實仍然震醒了他,他終於意識到,要實現自己的夢想,要完成抗倭的大業,他還缺少極為重要的一環。
【最後一個選擇】
在汪直被捕的那一天,戚繼光就作出了一個清醒的判斷:不久後,無數失去控制的倭寇將蜂擁而至,並發動瘋狂的攻擊,和平的僥倖與妥協將不復存在,要戰勝這群暴徒,平息戰亂,唯一的方法是:擁有更強的暴力,以暴制暴。
一直以來,戚繼光都堅信,自己已經具備了勝利的所有要素:優良的武器裝備,合理的戰略戰術,優秀的指揮將領(他自己),嚴酷的訓練方法。
然而他仍然失敗了,他苦心練就的新軍仍然不堪一擊,他隱約感覺到,自己似乎還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因素。
經過幾天的反覆思索,他終於找到了這把最後的鑰匙——士兵。
在戚繼光看來,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必須具備如下素質:
〖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
——孫子兵法〗
這就是被無數軍事家奉為經典的“六如真言”,兵家有云,達“六如”者,戰必克,攻必取,無往不勝!
而在“六如”之中,最後兩如要靠將領,前面四如必須要靠小兵。
對於自己的能力,戚繼光還是有信心的,但提起手下那幫人的素質,戚繼光就只能無語對蒼天了。
關於這個問題,戚繼光曾與當時的台州知府,後來的舉世名將譚綸有過一段極為有趣的談話,談話內容經本人整理,大致如下:
戚繼光(下簡稱戚):雖然我已盡全力操練,但經歷戰陣之後,我才發現,新軍有很大的問題。
譚綸(下簡稱譚):什麼問題?
戚:我所部三千新軍中,大部都是處州(今浙江麗水)兵和紹興兵,這兩地士兵各有特點,比如處州兵,作戰十分勇猛,聽命從不遲疑,衝鋒陷陣,非常積極,是戰鬥的主力。
譚:有什麼問題嗎?
戚:但他們每次打仗之前,都要和我談條件。
譚:談條件?
戚:作戰以前,他們要求必須知道作戰的對手和人數,然後自行內部商議,如果認為能打,就作戰,但要是他們認為不能打,即使費盡口舌,他們也絕不會賣力。
譚:……
這還沒完,頭疼的在後面。
戚:相對而言,紹興兵更加聽從命令,無論打什麼仗,他們從來不會拒絕,完全服從,而且不怕辛苦,紮營修城之類的力氣活,安排他們幹,他們就會盡力去幹,且從無怨言。而在戰場上,如果敵人退卻,他們會主動追擊。
譚:遵從軍令,作戰勇猛,這不是很好嗎?
戚:但問題是,如果敵人進攻,他們就會主動撤退。
譚:……
戚:當然,如果敵人再退,他們還是會追,但若敵人回軍,他們會再次撤退,據我統計,但凡與敵相接三十步內,即將肉搏之時,他們一般會全軍退走。總而言之,關鍵時刻實在靠不住。
譚:那你打算怎麼辦呢?
沉默片刻後,戚繼光用一聲重重的嘆息結束了這次談話:
“我也沒有辦法。”
其實在兩人的這次談話中,涉及到了一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