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部分(第2/4 頁)
進行搶劫的重任留給了自己。
為了實現日本同行光榮地去死,義無反顧地去死的武士道主義精神,把背黑鍋啃骨頭進行到底,徐海在出發前反覆對他們強調,他們即將面對的,是最為強悍的明軍,即將進行的,是一場艱苦的戰鬥,正是實現個人價值(戰死)的最好時機。
當然,除了忽悠國際人士外,徐海也表現出了一搶到底的決心,在出發之前,他當眾燒燬了幾條船隻,以示此戰有進無退。
在燃燒的熊熊烈火面前,徐海向著自己祖國的方向,下達了總攻令。
此時的徐海風光無限,作為行動的總策劃,上萬日本倭寇被他左右,陳東和麻葉也依附於他,聽從他的調遣。而他也從不介意用屠刀砍掉自己同胞的腦袋,燒掉他們的房屋,搶掠他們的妻女,從他被自己的親叔叔出賣的那一刻起,所有的道德和原則就已被徹底拋棄。
躊躇滿志的徐海就此開始了他一生中最大規模的一次搶掠——也是最後一次。
嘉靖三十五年(1556),徐海率軍抵達江浙沿海,如之前安排的那樣,日本炮灰們先行出發,去啃硬骨頭。
可這幫炮灰還沒上岸,就被明朝海軍擋了回來,死活過不去。徐海沒有辦法,只好改變計劃,親率主力提前進攻,可原本不設防的地方竟然變得比鐵桶還堅固,抵抗十分頑強,攻擊多次也未能得逞。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徐海終於意識到,自己似乎已經落入了圈套。他準備退卻了。
然而不久後,局勢卻突然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經過幾輪試探,胡宗憲感到對方銳氣已盡,隨即命令水軍即刻出發,發動對徐海的反擊,事後證明,他在錯誤的時間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結果讓他大失所望,明軍大敗,這也再次驗證了徐海的可怕,雖說損兵折將,但他打起仗來卻一點也不含糊,先後五次擊敗明軍,氣焰極其囂張,陳東和麻葉也趁勢發動反攻,攻破多處明軍據點,沿海許多地方紛紛戒嚴,百姓隨時準備撤離。
就在形勢即將失去控制時,關鍵人物俞大猷出場了。
聽說俞大猷率軍趕到,焦頭爛額的胡宗憲終於鬆了一口氣,感嘆地對徐渭說道:這下沒事了,好險,好險!
胡宗憲之所以如此安心,是因為俞大猷有一個公認的作戰特點——“計定而後大舉,兵集而後齊發”。通俗點說就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不見鬼子不拉弦。
俞大猷是一個十分特別的將領,在作戰之前,他會仔細評估雙方的實力對比,如果沒有必勝的把握,即使情勢一片大好,他也絕不出擊(估計這和他被整的次數太多有關),但他一旦準備出擊,就意味著已有必勝的把握。
胡宗憲十分了解他的這一特點,所以才會如此放心,而事實也正是如此,所謂名將就是名將,和那些二流貨色確實不同,俞大猷主動收縮陣型,等待徐海來攻,徐海倒也真識貨,看到這個架勢,感覺是個老手,不敢輕敵冒進,之後雙方交戰多次,徐海始終未能取勝,再也無法前進一步。
俞大猷穩住了陣腳,卻不主動進攻,徐海嚐到了厲害,倒也賴著不走,雙方在海上僵持著,事情似乎又回到了起點。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俞大猷突然接到了一道極其怪異的命令。
這是一道由胡宗憲親自發出的手諭,主要內容如下:休戰,撤回杭州。
在這緊要關頭,怎麼能夠撤軍呢?敵軍如果進逼怎麼辦?俞大猷百思不得其解,但手諭言辭極其嚴厲,毫無商量餘地,權衡利弊後,他遵照命令,撤了回來。
胡宗憲是一個聰明人,絕不會重蹈當年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的覆轍,之所以在這個時候召回俞大猷,只是因為他剛剛得到了一封信件,而他確信,對於徐海而言,此信比俞大猷和他手下的數萬士兵更有殺傷力。
這封信是毛海峰帶來的,作者就是他的養父汪直。
【連鎖的陷阱】
俞大猷退卻時,徐海並沒有追擊,對於這位名將,他始終心懷著警惕,打了這麼多天一步都不讓,現在居然主動撤退,必有詭計。
這實在是抬舉俞大俠了,幾十年來,無論做官還是打仗,他都是個實誠人,要說玩陰謀的頂級高手,那還得說是胡總督。
所以當胡宗憲的使者帶著那封信到訪時,並未引起他足夠的警惕和戒心。
不出胡宗憲所料,這封信給了徐海極大的刺激,在刀光劍影裡混了十幾年的徐漢奸第一次露出了驚慌失措的表情。
關於此信的具體內容不甚明瞭,但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