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部分(第2/4 頁)
第二個問題,相信很多人都認為不是個問題,以唐寅的實力,還需要作弊嗎?
其實我也這樣認為,但分析後就會發現,具體情況並非那麼簡單。
一年前,南京主考官梁儲把唐寅的卷子交給了程敏政,之所以前面專門提到這件事情,是因為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極有可能蘊含著一種特殊的含義——潛規則。
而這種潛規則有一個特定的稱謂——約定門生。
在明代,如果要評選最令人羨慕的官職,答案並不是尚書、侍郎,而是考官。今天的考官們主要工作不過是在教室裡來回巡視監考,然後拿點監考費走人,可在當時,這實在是個搶破頭的位置。
原因很簡單,所有由這位考官點中的考生都將成為他的門生。
明代的官場網路大致由兩種關係組成,一種是同學(同年),另一種是師生(門生),官場風雲變幻莫測,新陳代謝速度很快,今天還是正部級,鬼知道明天是不是就到閻王那兒報到了。要想長盛不衰,就得搞好關係。
如果你混得不好,那也不要緊,只要混到個考官,點中幾個人才,到考試結束,你就是這幾個人的座師了,這幾位考中的兄弟就得到你家拜碼頭,先說幾句廢話,談幾句天氣,最後亮底牌:從今以後,俺們就是您的人了,多多關照吧。
你也得客氣客氣,說幾句話,比如什麼同舟共濟,同吃一碗飯,同穿一套褲子等等等等,然後表明態度:今後就由老夫罩著你們,放心吧。
有一句時髦的詞可以形容這一場景——雙贏。
新官根基不穩,先要摸清楚行情,找個靠山接著往上爬,老官也要建立自己的關係網,抓幾個新人,將來就算出了事還有個指望,實在不行也能拉幾個墊背的一起上路。要知道,在官場裡,養兒子是不能防老的,想要安安心心地活著退休,只能靠門生。
這就是所謂的門生體制,而這一體制有時會出現一種特例——約定門生。
這是一種比較罕見的現象,因為在科舉前,可能會出現某位名震全國的天才,大家都認為這個人將來一定能夠飛黃騰達。在這種情況下,某些考官就會私下與這位考生聯絡,透露題目給他,互相約為師生,這樣無論將來是誰點中了此人的卷子,都不會影響事先已經確定的關係。
這是一種風險很大的交易,所以考官們輕易不敢冒這個險,只有當真正眾望所歸的人出現時,這筆買賣才有可能成交。
介紹完背景,再來看看關鍵問題:唐寅和程敏政之間有這種關係嗎?
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但是其中卻仍然有蛛絲馬跡可循。
首先,程敏政已經在這兩份卷子裡選定了會元,而唐寅則在外面發話,說自己就是會元。更為關鍵的一點在於,當時所有的卷子都是密封的!也就是說按照規定,即使是程敏政本人,也不會知道他選中的會元到底是誰。
所以這個疑問最終只能指向兩個可能:一、唐寅做出了那道題,並且認為別人做不出來,因而口出狂言,不幸命中;二、程敏政事先與唐寅會面,並給了他考試的題目。
這是一個二選一的選擇題,大家自己做主吧。
注:不要問我,題目雖然是我出的,但我沒有標準答案。
不管有多複雜,這件案子總歸結案了,案中的兩個倒黴鬼和一個幸運兒就此各奔東西。
倒黴的是程敏政和唐寅,一個好好的考官,三品大員,被迫拿了養老金退休回家;另一個才華橫溢的天才,閉著眼睛寫也能中進士的人,得了個不得為官的處分。
而那個幸運兒就是徐經,這位仁兄雖然也背了個處分,卻實在是個走運的人。同志們要知道,今天高考考場上作弊被抓到,最嚴重的結果也就是成績作廢,回家待考。可在明代,這事可就大了去了,作弊的處罰一般是充軍,若情節嚴重,沒準還要殺頭。
事情到這裡就算結了,程敏政被這個黑鍋砸得七竅冒煙,回家不久就去世了。唐寅一聲嘆息之後,對前途心灰意冷,四處逛妓院,開始了他的浪子生涯。
而徐經功虧一簣,對科舉也是恨之入骨,回家就開始燒四書五經,還告誡他的子孫,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一句屁話,還不如學點有用的好。
他的家教收到了良好效果,八十八年後,他的兒子的兒子的兒子出世,取名徐振之,此人不愛讀書,只喜歡旅遊,別號徐霞客。
一番折騰下來,大明王朝少了兩個官僚,卻多了一個浪蕩才子和一個地理學家,倒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