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部分(第1/4 頁)
這個成績實在太好了,嚴嵩驚訝之餘大喜過望,他認為,自己的命運將就此徹底改變。
正德元年(1506),嚴嵩被選為翰林,成為了一名庶吉士,這一年他二十七歲,年少高才,前途遠大而光明——光明時間合計三年。
正德四年(1509),嚴嵩迎來了一個噩耗,他的母親去世了。
嚴嵩是一個十分孝順的人,在父親死後,母親含辛茹苦撫養他,供他讀書考試,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在,實在是一場人生悲劇。
但凡是個人,遇到這種事都會悲傷,但嚴嵩卻似乎有點過了頭,他日夜痛苦,傷心過度,差點送了命,經過緊急搶救才活過來。
這還沒完,悲痛至極的嚴嵩又做出了一個更讓人意外的決定,他要辭官回家隱居。
這是一個讓人欽佩的抉擇,一個前途無量的年輕人,放棄榮華富貴,避開俗世紅塵,只為紀念自己未能報恩的母親。二十七歲的嚴嵩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嚴嵩回到了老家隱居,但國家並沒有忘記他,朝廷曾多次下旨,希望他回朝中為國效力。
可嚴嵩拒絕了,他已經過了守制期,卻仍拒不入朝,只因為另一個理由:
“奸人當道,在下不堪與之為伍!”
他口中的奸人,就是當年紅得發紫的錢寧和江彬,嚴嵩有他自己的骨氣:寧可不當官,也決不與小人同流合汙!
那時的嚴嵩,是一個正直的人。
但隱居十年之後,他終究還是答應了一個人的邀約,再次出山為官。並非是他出爾反爾,只是因為這個人他無法拒絕。
此人就是我們的老朋友,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
在嚴嵩看來,楊廷和是朝廷的支柱,在楊廷和看來,嚴嵩是難得的人才,而更為重要的是,十年前(弘治十八年1505)的那次會試,點中嚴嵩卷子,對其讚揚有加,併成為他老師的人正是楊廷和先生。
楊先生真可算得上是個有眼力的人,因為十七年後(嘉靖二年1523)的殿試中,他還誇獎過另一位新科進士,斷定此人必成大器,之後還大力提拔。
看來這個世界確實很小,因為這位幸運者的名字叫做徐階。
正德十一年(1516),嚴嵩再次出山。
論資排輩是官場的優良傳統,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嚴嵩的境遇並不太好,所謂“任你通天大才,只有推倒重來”,他先進了翰林院,卻只幹了個編修(翰林院的低階官員),一年多啥也沒混出來。
但人生總是充滿變數的,正德三年(1518),嚴嵩得到了一份差事——傳旨。
這就是傳說中的欽差,雖說是個體力活,不過能到地方上擺擺威風,混吃混喝,也算不錯,於是嚴嵩樂顛顛地上路了。
然而事實證明,這趟所謂的欽差,實際上是個苦差。
嚴嵩十分盡責地完成了使命,然後一路往回趕,但上天似乎還沒玩夠,他又一次在錯誤的時間,將嚴嵩送到了一個錯誤的地點。
具體說來,當時嚴嵩先生所處的環境如下:
時間: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
具體方位:江西省臨江府
如果感覺比較眼熟,那說明你的記性還不錯,此時此地,除了嚴嵩外,還有一位仁兄正在鬧騰一件大事,這就是偉大的王守仁先生。
嚴嵩的運氣實在不好,全國那麼多地方他不去,偏偏趕上了寧王叛亂,要是他趕得巧,沒準還能和剛剛坐船上岸的王巡撫打個照面。
不過他既沒有王巡撫的膽略,也沒有旗牌令箭,於是只好躲了起來。
但凡是躲避戰亂,都有個時間限制,仗打完了該幹嘛就幹嘛去了,但嚴嵩可能是在戰亂中受了什麼刺激,他躲得比較徹底,京城也不去了,託人請了個假,直接回了老家。
嚴嵩的行為放到今天,往小了說是怕事,往大了講是翫忽職守,這事要放在朱元璋手裡,估計嚴嵩的人皮都晾乾了。
可當時的朱厚照先生是沒有時間管的,他正忙著玩,嚴嵩何許人也?哪能勞他老人家大駕。
就這樣,嚴嵩又開始了休養生活,但上天註定要讓他出場,兩年之後,又一個機會來臨了,朱厚照先生駕崩,楊廷和開始代理朝政。在嚴嵩看來,報效國家的時機終於到了。
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嚴嵩正式進京,他的人生從此被徹底改變。
可剛一進京,嚴嵩就發現情況不對,他去拜會老師楊廷和,楊廷和還認識他,也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