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部分(第2/4 頁)
伏的地點設在王京附近的稷山,此地不但地勢險要,而且叢林眾多,藏個幾千人不成問題。
九月六日夜,麻貴親自選派兩千精兵,深夜出城,前往稷山設伏。
他很清楚,這已是他的全部家底,如伏擊不能成功,待日軍前來,就只能成仁了。
生死成敗,一切都在冥冥之中。
九月七日,日軍先鋒部隊一萬兩千人到達稷山。
在日軍指揮官看來,眼前形勢很好,不是小好,是大好,十幾萬大軍對幾千人,無論如何是贏定了。
上級領導的樂觀也感染了廣大日軍,他們紛紛表示,在進入王京時,要全心全意地燒殺搶掠,絕不辜負此行。在這種情緒的指導下,日軍各部隊奮勇爭先,力求先搶,軍隊的佇列極其混亂。
這正是明軍所期待的。
拂曉,日軍進入伏擊圈,明軍指揮,副總兵解生髮動了攻擊。
沒有思想準備的日軍頓時大亂,明軍又極狡猾,他們並沒有立即衝出來肉搏,而是躲在叢林中發射火槍火炮,所以雖然殺聲震天,人卻是一個皆無。捱了打又找不著主,日軍越發慌亂。
第三軍軍長黑田長政聞訊,當即帶領三千人前來支援,可慌亂之間毫無作用,自己的軍隊反而被敗退的前軍衝亂,只得落荒而逃。
眼看時機成熟,解生隨即下令發動總攻,兩千明軍全線出擊,奮勇追擊日軍。
這是日軍的又一次崩潰,簡單說來,是兩千明軍追擊一萬五千日軍,且窮追不捨。這一景象給日軍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在相關的日本史料中,留下這樣的記載:稷山之戰,明軍投入了四萬大軍,佈滿山林,不見首尾(遍山盈野)。
只有鬼才知道,那多餘的三萬八千人,是從哪裡尋來的。
就這樣,日軍大隊被兩千明軍追著跑,損失極為慘重,追趕鴨子的遊戲一直進行到下午四點,直到日軍右路軍主力到達,才告結束。
此戰,日軍大敗,陣亡八百餘人,傷者不計其數,史稱“稷山大捷”。
這是極為關鍵的一戰,雖然日軍仍佔有絕對優勢,但麻貴的冒險迷惑了對手。幾乎所有的日軍指揮官都認定,在王京等待著他們的,是一個更大的陷阱。
於是他們停下了腳步。
這是一個極為錯誤的軍事判斷,此後,他們再也未能前進一步。
虛張聲勢的麻貴贏得了時間,而不許後退的邢玠也沒有讓他失望。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他已完成了部署,並抽調兩萬餘人進入朝鮮作戰,加上之前陸續趕到的部隊,此時在朝明軍的數量,已經達到五萬。
錯失良機的日軍這才恍然大悟,但已於事無補,隨即全軍撤退,龜縮至南部沿海釜山一帶,離下海只差一步。
戰爭的主動權再次回到明軍的手中,麻貴知道,該輪到自己了。
為了讓日軍毫無顧慮,放心大膽地下海,麻貴制定了一個全新的作戰計劃。
四萬明軍隨即分為如下三路:
左路軍,統帥李如梅,楊鎬,一萬六千人,進軍忠州。
中路軍,統帥高策,一萬一千人,進軍宜寧。
右路軍,由麻貴親率,一萬四千人,進軍安東。
此外,朝軍一萬餘人,進軍全州。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陣型,因為各路大軍的進軍方向,正是日軍的集結地,而他們,將面對各自不同的敵人。
中路軍的前方,是泗川,這裡駐紮的,是日軍島津義弘部。
朝軍的前方,是順天,呆在此地的,是日軍小西行長部。
兩路大軍氣勢洶洶地向著目標挺進,然而,他們是不會進攻的。
派出這兩支部隊,只為一個緣由——迷惑敵人。
日軍有十二萬人,明軍只有四萬,所以分別擊破,是明軍的唯一選擇。
而麻貴選中的最後目標,是蔚山。
蔚山,是釜山的最後屏障,戰略位置極為重要,交通便利且可直達大海,是日軍的重要據點。
麻貴據此判定,只要攻佔蔚山,就能斷絕日軍的後勤,阻其退路,全殲日軍。
駐守蔚山的,是加藤清正,兵力約為兩萬,就人數而言,並不算多,看上去,是一個再理想不過的下手物件。
但事情並不那麼簡單,日軍明顯吸取了四年前的教訓,在佈陣上很有一套。順天、泗川、蔚山各部日軍,擺出了品字型陣型,形成了一個十分堅固,互相呼應的防禦體系。
所以麻貴決定耍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