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部分(第4/4 頁)
就這麼過來了。
戴罪,本來就說明這人不怎麼行,竟然又送到朝鮮立功,看來真把日本人當土匪了。
客觀地講,楊鎬還是有些軍事才能的,而且品行不錯,做事細緻,但他的優點,恰好正是他的缺點。
清朝名臣鄂爾泰曾經說過一句話:大事不糊塗,小事必然糊塗。
這是一句至理名言,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世界上的折騰是無限的,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無限的折騰中去,是不可能的。
李如松是個明白人,他知道自己是軍人,軍人就該打仗,打贏了就是道德,其他的問題都是次要的。
楊鎬是個搞人,而搞人,註定是要吃虧的。
幸好,明朝也派來了一個明白人。
萬曆二十一年(1593),送別了李如松後,麻貴來到了延綏,擔任總兵,繼續他的戰爭事業。在這裡,他多次擊敗蒙古部落,立了無數大功,得了無數封賞。到了萬曆二十四年(1596),終於膩了。於是他向朝廷提出了退休。
考慮到他勞苦功高,兵部同意了他的申請,麻貴高興地收拾包袱回家修養去了。
但工作註定是幹不完的,萬曆二十五年(1597),第二次朝鮮戰爭爆發,麻貴起復。
而他被委任的職務,是備倭大將軍總兵官,兼任朝鮮提督。
接到命令後,麻貴立即上路,沒有絲毫推遲。他很清楚,幾年前,那個無與倫比的人,曾擔任過這個職務,並建立了輝煌而偉大的成就。
四年前,我跟隨著你,爬上了城樓,現在,你未竟的事業,將由我來完成。
麻貴的行動十分迅速,萬曆二十五年(1597)七月七日,他已抵達漢城,開始籌備作戰。因為根據多年的軍事經驗,他判定,日軍很快就會發動進攻,時間已經不多了。
但事實上,他的判斷是錯誤的,時間並非不多,而是根本沒有。
萬曆二十五年(1597)七月二十五日,全面進攻開始。
日軍十二萬人,分為左右兩路,左路軍統帥小西行長,率四萬九千人,進攻全羅道重鎮南原。
右路軍統帥加藤清正,統軍六萬五千人,進攻全州。
從軍事計劃看,日軍的野心並不大,他們不再奢求佔領全朝鮮,只求穩紮穩打,先佔領全羅道,以此處為基地,逼近王京。
而要說明軍毫無準備,那也不對,因為在南原和全州,也有軍隊駐守。
比如南原,守將楊元,守軍三千人。
比如全州,守將陳愚衷,守軍兩千五百人。
經過計算結果如下,攻擊南原的日軍,約為守軍的16。3倍。而攻擊全州的日軍,約為守軍的26倍。
大致就是這麼回事。算起來,估計只有神仙,才能守住。
楊元不是神仙,但也不是孬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