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部分(第3/4 頁)
麻貴告訴陳璘:我軍作戰計劃已定,自即日起,你所屬之明軍,應全部開赴海上。
陳璘問:所往何事?
麻貴答:無定事,來回巡視即可。
陳璘再問:那你準備幹什麼?
麻貴回答:我哪裡也不去,駐守原地。
看著一頭霧水,滿腔怒火的陳璘,麻貴終於說出了迷題的答案。
三路攻擊失敗之後,麻貴已經確定,強攻是不可行的。即使攻下,明軍的損失也會極其慘重,而事情到了這步田地,談判也是不可信的。進退兩難之際,他想到了陳璘,想到了一個不戰而勝的方法。
麻貴下令,所有明軍立即停火,中路軍董一元、西路軍劉綎派出使者,與對峙日軍協商停戰。總而言之,大家都不要動了。
唯一活動的人,是陳璘。而他的任務,是率艦隊沿朝鮮海岸巡航,並擊沉所有敢於靠近海岸的日本船隊。
這一軍事部署,在今天的軍事教科書裡,叫做囚籠戰術;在街頭大嬸的口中,叫關門打狗。
經過無數次試探與挫折,麻貴終於找到了日軍的最大弱點——糧食。
無論日軍多敢玩命,畢竟都是人,是人就要吃飯,而這些後勤補給必須由日本國內海運而來,所以只要封鎖海岸線,打擊日本船隊,敵軍必定不戰而潰。
事實證明,麻貴的判斷是正確的。自十月中旬起,陳璘開始改行,幹起了海盜。率軍多次掃蕩,見船就搶,搶完就燒,把朝鮮沿海搞成了無人區。他幹得相當徹底,以至於某些朝鮮船隊由此經過,也被搶了。
無奈之下,日軍只得派藤堂高虎率水軍迎戰。但陳璘同志實在是多才多藝,不但能搶,也能打,幾次交鋒下來,藤堂高虎落荒而逃,再也不敢出來逞能(見璘舟師,懼不敢往來海中)。
躲不過也搶不過,日軍叫苦不迭,特別是小西行長,因為三路日軍中,他的處境最慘,加藤清正佔據蔚山,島津義弘駐紮泗川,這兩個地方離海很近,只要躲過陳璘,靠岸把糧食卸下來就能跑。
可是小西行長所處的順天,不但離海遠,而且水路複雜,千迴百轉,進去了就出不來,陳璘最喜歡在這裡劫道,許多日本船打死都不願去。
半個月下來,日軍餓得半死不活,小西行長沒轍了,竟然主動派人找到陳璘,希望他能讓條道出來,而作為代價,他提出了一個聳人聽聞的交換條件——一千兩百個人頭。
這意思是,如果你放條生路給我走,我就留一千兩百人給你,請功也好,殺頭也罷,你自己看著辦。
話說到這個地步,也是真沒辦法了。當然,陳璘並沒有答應,因為他要的,絕不僅僅是一千兩百人。
日軍就此陷入絕境,但小西行長並不慌張,因為那個約定的日期,已經近在眼前。
十一月五日,只要等到那天,一切都將結束。
在期盼和忐忑之中,這一天終究還是到來了。
依照之前的約定,日軍加藤清正、島津義弘、小西行長三部開始有條不紊地收拾戰利品,準備撤退。而對峙的明軍,卻依然毫無動靜,仍舊被矇在鼓裡。
如無意外,日軍將攜帶其掠成果,揹負著殺戮的血債,安然撤回日本。
然而意外發生了。
就在此前不久,日本五大老(豐臣秀吉五位託孤大臣)嚮明軍派出使者,表示如果朝鮮派出王子作為人質,並每年交納貢米、虎皮、人參,日方出於憐憫,將會考慮撤軍。
今時今日,還敢如此狂妄,似乎有點不近情理,但事實上,這是日軍的一個策略。為了掩護即將到來的撤退,必須麻痺敵軍。
可是他們萬萬沒有料到,這個所謂的計策,卻起了完全相反的作用。
因為麻貴同志雖然姓麻,卻很難被麻痺。畢竟在明朝政府混了幾十年,什麼陰謀詭計都見過了,日本人在這方面,還處於小學生水平。
所以麻貴立即判定了日軍的真實意圖——逃跑。
此時是十一月七日,麻貴命令,全軍動員,密切注意日軍動向,隨時準備出擊。
十一月八日,駐紮在古今島的陳璘接到密報,確認豐臣秀吉已經死亡,日軍即將撤退。他隨即下令,水軍戒備,準備作戰。
明軍知道,日軍不知道明軍知道。在千鈞一髮的局勢中,戰場迎來了最後的寧靜。
無論如何,雙方都已確定,生死成敗,只在頃刻之間。
十天之後,最後攤牌。
萬曆二十六年(15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