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部分(第3/4 頁)
卻聽見了李如松的聲音:
“祖承訓,你等一等,還有一件事情,要你去辦。”
第十六章 平壤,血戰
萬曆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八,明軍整隊出營。
李如松一如既往地站在隊伍前列,審視著眼前這座堅固的城池,他知道,一場偉大的戰役即將開始。
〖李如松,天賦異稟,驍果敢戰,深通兵機,萬曆二十六年(1598)四月,土蠻寇犯遼東。率輕騎遠出搗巢,身先士卒,中伏,力戰死。〗
此時距離他的死亡,還有五年。
李如松的人生並不漫長,但上天是厚待他的,因為他那無比耀眼的才華與天賦,都將在這光輝的一刻綻放。
拂曉,明軍開始進攻。
此時,小西行長正在西城督戰,如他所料,明軍的主攻方向正是這裡。面對城下的大批明軍,他卻並不慌亂。
之所以會如此自信,除了早有準備外,還因為他得到了一個十分可靠的情報。
在開戰之前,日本曾試圖調查明軍的火器裝備情況,但由於資訊不暢,無法得到第一手資料,之後七彎八繞,才得知明軍也有許多火槍,但殺傷力比日本國內的要小,先進更是談不上。
而日本國內使用的火槍,雖然都是單發,且裝填子彈需要相當時間,射程為一百五十步至二百步,但用來對付武器落後的明軍,實在是太容易了。
此外,在兩天前的那次進攻中,明軍確實沒有大規模使用火器,這也驗證了小西行長的想法。
所以,小西行長認定,在擁有大量火槍部隊守衛,且牆高溝深的平壤城面前,只會使用弓箭和低檔火器的原始明軍,只能望城興嘆。
據《明會典》及《武備志》記載,自隆慶年間始,明軍使用之火器,摘錄其一如下:
〖火器名:五雷神機,隆慶初年裝用,有槍管五個,各長一尺五寸,重五斤,槍口各有準星,柄上裝總照門和銅管,槍管可旋轉,轉瞬之間,可輪流發射。〗
如此看來,這玩意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左輪手槍,還是連發的。
上面的只是小兒科,根據史料記載,明軍裝備的火槍種類有二十餘種,且多為多管火器,打起來嘩嘩的,別說裝彈,連瞄準都不用。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火藥發明之後,西方人用來裝子彈,中國人用來放鞭炮。
我可以說,至少在明朝,這句話是很不靠譜的。
以小西行長的知識水平,竟能如此自信,也實在是難能可貴。
然而滑稽的是,從某個角度來說,小西行長的判斷是正確的,因為根據史料記載,雖然當時明朝的火槍相當先進,援朝明軍卻並未大規模使用。
當然,這是有原因的。
很快,小西行長就將徹底瞭解這個原因。
辰時,號炮聲響,進攻正式開始。
西城先攻。
站在西城的小西行長嚴陣以待,等待著明軍的突擊,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炮聲響過很久,明軍卻既不跑,也不架雲梯,反而以兩人為一組,在原地架設一種兩米多長,看似十分奇怪的裝置。
正當他百思不得其解之時,卻聽見了驚天動地的雷聲——天雷。
伴隨著震耳欲聾的巨響,明軍陣地上萬炮齊鳴,無數石塊、鉛子從天而降,砸在西城的城頭之上。
日軍毫無提防,當即被打死打傷多人,小西行長本人也被擊傷,在被扶下去包紮之前,他大聲喊出了這種可怕武器的名字:
“大筒!”
在日語中,火槍被稱為鐵炮,而被稱為大筒的,是大炮。
謎底就此揭曉,明軍之所以不用火槍,是因為他們用火炮。
跑了幾百里路遠道而來,自然要拿出最好的禮物招待客人,藏著掖著,那是不地道的。
不過確切地講,明軍剛剛使用的那玩意,不能稱作大炮,按今天的軍事分類,應該算是手炮或是火箭筒,它的真實名字,叫做佛朗機。
嘉靖初年,一次海上遭遇戰中,海道副使汪鋐擊敗了自己的敵人——葡萄牙船隊,戰後,他來到對方譭棄的戰船上,發現了一批從未見過的火器,經過演示,他發現這玩意威力很大,值得推廣,於是他決定,將此物上交中央,並建議仿照。
這是明代火器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由於在明代,從外國來的人,大都被統稱為佛郎機人,所以所有從外國進來的火器,無論是走私的,偷來的,還是搶來的,統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