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下來,到老百姓手中就剩穀殼了。然後地方上的各級官員們上書向皇帝表示感謝,照例也要說些感謝天恩的話,並把歷史上的堯舜禹湯與皇上比較一下,皇帝看到了報告,深感自己做了大好事,於是就在自己的心中給自己記上一筆。
皆大歡喜,皆大歡喜,大家都很滿意。
但老百姓是不滿意的,很多人都不滿意。
朱重八肯定是那些極其不滿意的人中的一個。
災難到來後,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親餓死,初九大哥餓死,十二日,大哥長子餓死、二十二日,母親餓死。
如果說這是日記的話,那應該是世界上最悲慘的日記之一。
朱重八的願望並不過分,他只是想要一個家,想要自己的子女,想要給辛勞一生,從沒欺負過別人,老實巴交的父母一個安詳的晚年,起碼有口飯吃。
他的家雖然不大,但家庭成員關係和睦,相互依靠,父母雖然貧窮,但每天下地幹活回來仍然會帶給重八驚喜,有時是一個小巧的竹蜻蜓,有時是地主家不吃的豬頭肉,這就是朱重八的家,然而現在什麼都沒有了。
朱重八的姐姐已經出嫁,三哥去了倒插門。除了朱重八的二哥,這個家庭已經沒有了其他成員。
十七歲的朱重八,眼睜睜的看著他的親人一個一個死去,而他卻無能為力。人世間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此!
他唯一的宣洩方式是痛哭,可是哭完了,他還要面對一個重要的問題,要埋葬他的父母,可是沒有棺材、沒有壽衣、沒有墳地,他只能去找地主劉德,求劉德看在父親給他當了一輩子佃戶的分上,找個地方埋了他爹。
劉德干淨利落的拒絕了他,原因簡單,你父母死了,關我何事,給我幹活,我也給過他飯吃。
朱重八沒有辦法,只能和他的二哥用草蓆蓋著親人的屍體,然後拿門板抬著到處走,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地方埋葬父母。可是天下雖大,到處都是土地,卻沒有一塊是屬於他們的。
幸好有好心人看到他們確實可憐,終於給了他們一塊地方埋葬父母。“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志落魄而泱佯”,這是後來能吃飽飯的朱元璋的情感回憶。
朱重八不明白,自己的父母在土地上耕作了一輩子,卻在死後連入土為安都做不到。地主從來不種地,卻衣食無憂。為什麼?可他此時也無法思考這個問題,因為他也要吃飯,他要活下去。
在絕望的時候,朱重八不止一次的祈求上天,從道教的太上老君到佛教的如來佛祖,只要他能知道名字的,祈禱的唯一內容只是希望與父母在一起生活下去,有口飯吃。
但結果讓他很失望,於是他那幼小的心靈開始變得冰冷,他知道沒有人能救他,除了他自己。
復仇的火焰開始在他心底燃燒。
如此的痛苦,使他從脆弱到堅強。
為了有飯吃,他決定去當和尚。
【和尚的生涯】
朱重八選擇的地方是附近的皇覺寺,在寺裡,他從事著類似長工的工作,他突然發現那些和尚除了沒有頭髮,對待他的態度比劉德好不了多少,這些和尚自己有田地,還能結婚(元代),如果錢多還可以去開當鋪。
但他們也需要人給他們打雜,在那裡的和尚不念經,不拜佛,甚至連佛祖金身也不擦,這些活自然而然的由剛進廟的新人朱重八來完成。
朱重八一直忍耐著,然而除了要做這些粗活外,他還要兼任清潔工,倉庫保管員,添油工(長明燈)。即使這樣,他還是經常捱罵,在那些和尚喝酒吃肉的時候,他還要擦洗香客踩踏的地板,每一個孤獨的夜晚,他只能獨坐在柴房中,看著窗外的天空,思念著只與自己相處了十餘年的父母。
他已經很知足了,他能吃飽飯,這就夠了,不是嗎?
然而命運似乎要鍛鍊他的意志,他入寺僅五十餘天后,由於饑荒過於嚴重,所有的和尚都要出去化緣,所謂化緣就是討飯,我們熟悉的唐僧同志每次的口頭禪就是:悟空,你去化些齋來。用俗話來說就是,悟空,你去討點飯來。我曾經考察過化緣這個問題,發現朱重八同志連化緣也被人欺負。由於和尚多,往往對化緣地有界定,哪些地方富點,就指派領導的親戚去,那些地方窮,就安排朱重八同志去。
反正餓死也該,誰讓你是朱重八。
朱重八被指派的地點是在淮西和河南。這裡也是饑荒的主要地帶,誰能化給他呢?
然而,就從這裡開始,命運之神向他微笑。
在遊方的生活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