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第3/4 頁)
得到了解脫,雖然來得遲了一點,但畢竟還是來了,至少他不會將這個疑問帶進棺材。
也算是老天開眼吧,因為如果這個答案來得再晚一兩年,朱棣也只能帶著遺憾去見他父親了,不過現在他終於可以心無旁顧的過幾天舒服日子了。
朱棣的精神得到了解放,這之後的日子對他而言應該是放鬆而愉快的,但這恐怕也是上天對他最後的恩賜了,因為死神已經悄悄逼近了他。
永樂二十二年(1424)元月,阿魯臺又開始重操舊業,在明朝邊界沿路搶劫,侵擾大同等地,此時朱棣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但為了徹底解決問題,他還是十分勉強地騎上了戰馬,第五次率領大軍出征。
就算不為自己著想,也要為兒子著想,幫他把對頭收拾乾淨,將來才好安心做皇帝,就算留不下多少遺產,也給你留個太平日子吧。
古往今來的父愛,大抵都是如此。
朱棣與往常一樣,挑選了幾個大臣與他一同出發遠征,而在他挑選的人中,有一個會在不久之後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
這個人就是楊榮。
六月,大軍出發到達達蘭納木爾河,這裡就是原先阿魯臺出沒之地,然而此刻已經是人去樓空。搶劫慣犯阿魯臺早已收拾好包袱,逃之夭夭了。
經過反覆搜尋,仍然不見阿魯臺的身影,朱棣的身體卻是一天不如一天,大臣們發生了爭論:
張輔表示,願意自己領取一個月的糧食,率領軍隊深入大漠,一定要把阿魯臺抓回來。
楊榮表示,大軍已經到此,如果繼續呆下去,糧草必然無法充足供應,必須儘早班師。
朱棣木然地聽完他們的爭論,下達了命令:
班師。
他也已經厭倦了,從少年時起跟隨名將遠征,到青年時靖難造反,再到成年時遠出蒙古,橫掃大漠。打了幾十年的仗,殺了無數的人,馳騁疆場的生活固然讓人意氣風發,卻也使人疲憊不堪。
還是回家吧。
七月,大軍到達翠微崗,周身患病的朱棣召見了楊榮,君臣二人之間進行了最後一次談話。
朱棣說道:“太子經過這麼多年磨練,政務已經十分熟悉,我回去後會將大權交給他,我自己就安度晚年,過幾天平安日子吧。”
楊榮心中大喜,卻並不表露,他回應道:“太子殿下忠厚仁義,一定不會辜負陛下的期望。”
重病纏身的朱棣笑了笑,他奪得了江山,也守住了江山,現在兒子已經很能幹了,大明帝國必將在他的手中變得更加強大,自己也終於能夠安享太平了。
但朱棣想不到的是,他已經回不了家了。
可能上天也學習了朱棣這種凡事做絕的作風,他註定要讓這個喜愛戰爭和打仗的皇帝在征途中結束他的一生。
大軍到達榆木川后,朱棣那原本強撐著的身體終於支援不住,于軍營中病逝,年六十五。
六十五年前,在戰火硝煙中誕生的那個嬰孩,經歷了無數風波,終於在征途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獲得了永久的安寧。
在我看來,在遠征途中死去,實在是他最佳的落幕方式,這位傳奇帝王就此結束了他的一生。
這似乎也是一種宿命,生於戰火,死於征途的宿命。
按照以往的習慣,應該給這位皇帝寫一個整體的評價,其實對這位傳奇帝王的評價,在以往的明史資料中有很多版本,而我認為最為出色的當屬明史的評論。
雖然明史有很多錯漏和問題,但至少在對朱棣的評價上,在我看來,史料中無出其右者,我之前很少引用古文,最多隻是引用隻言片語,用來說明出處,但此段文字實在是神來之筆,在下本欲自己動筆寫評,奈何實在不敢班門弄斧,故引用如下:
〖贊:
“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得評如此,足當含笑九泉!
他不是一個好人,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深夜的密謀】
朱棣結束了他傳奇性的一生,終於故去了,死人沒有了煩惱,也不用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