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第1/4 頁)
永樂十七年(1419),朱棣再次命令胡濙出巡江浙一帶,這次任命看似普普通通,實際上是另一次尋找的開始。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次朱棣是獲得了準確的情報,朱允炆就在這一帶!
一定要找到他!
然而胡濙這一去又是幾年毫無音信,這下子連朱棣也幾乎喪失了信心。
胡濙一直在找,朱棣一直在等,二十年過去了,兩個青年人的約定變成了老年人的約定,朱棣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恐怕等不了多久了,但約定還在繼續,也必須繼續下去。
就在看上去朱允炆即將被劃入永遠失蹤人口時,事情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轉機。
這個懸疑長達二十年的問題終於得到了解答,在一個神秘的夜裡。
永樂二十一年(1423)的一個深夜,遠征途中的朱棣正在他的行在內睡覺(帝已就寐),忽然內侍前來通報,說有人前來進見。
被吵醒了的朱棣很不高興,這也是人之常情,即使普通人也不願意在熟睡之際被人從美夢中驚醒,但當內侍說出前來進見的人的名字時,朱棣如同觸電一般地立刻睡意全消,他命令馬上召見此人。而這個深夜前來吵醒朱棣的人正是胡濙。(聞濙至,急起召入)
朱棣的心中充滿了興奮、期待、和恐懼,他十分清楚,如果沒有他的命令,胡濙是絕不可能私自回來的。而此刻胡濙不經請示,深夜到訪必然只有一個原因——他找到了那個人。
胡濙見到了朱棣,告訴了他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兩人交談了很長時間。(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釋)
相信很多人都會問,他們到底談了些什麼,這個懸疑二十年的謎團的謎底到底是什麼?
我必須飽含悲痛地告訴大家,我也不知道。
坦率地說,現在說出這句話,我也很慚愧,胡濙最終沒有忽悠朱棣,他雖然讓朱棣等了十六年,但確實帶給了他答案。
而從我講這個謎團開始,到現在謎團結束,中間穿插了無數歷史事件,也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但我最終還是不能給大家一個肯定的答案。
說實話,這似乎也不能怪我,之前已經說過,此文是採集多種史料經過本人自己的分析辨別寫成,雖然也採用過一些明清筆記雜談之類的記載,但主要依據的還是明實錄、明史等正史資料。
我這人膽子並不算小,但如此重大的歷史懸疑問題,也實在不敢亂編,史料上沒有,我自然也不能寫有。不過大家也不用失望,因為我雖然不能給出結論,卻能夠推理出一個結論。
要知道,史料是死的,人卻是活的,歷史學家的職責之一就是從過往的死文字中發現活的秘密。
下面我們就開始這段推理,力爭發現歷史背後隱藏的真相,在這段推理過程中,我們將得到三個推論:
首先,從上面的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知道,胡濙的使命確實是尋找建文帝,而朱棣在深夜被吵醒還如此興奮,其原因我們也已經分析過了,除非已經完成使命,胡濙是絕對沒有膽子敢擅離職守的。
由此我們得到推論1:胡濙完成了他的使命,帶來了建文帝的訊息。
接下來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爭議最多的部分,胡濙到底對朱棣說了什麼?
這似乎是個死無對證的問題,但其實只要在推論1的基礎上抓住蛛絲馬跡進行一些推理辨別,我們就可以知道在那個夜晚兩人交談的內容。
胡濙深夜到訪,會對朱棣說些什麼呢?有以下幾種可能:
A:我沒有找到建文帝,也沒有他的訊息,這麼晚跑來吵醒你是想逗你玩的。
結論:不可能。
原因:朱棣不會把如此重要的工作交給一個精神不正常的人。
B:我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但他已經死了。
結論:可能性較小。
原因:雖然本人當時並不在場,我卻可以推定胡濙告訴朱棣的應該不是這句話,因為在史書中有一句極為關鍵的話可以證明我的推論:
“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
看到了嗎,“漏下四鼓乃出”!如果說一個人已經死掉,就算你是驗屍的,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講這麼長時間,胡濙為人沉穩寡言,身負絕密使命,絕對不是一個喜歡說廢話的人,所以我們可以推定,他告訴朱棣的應該不是這些。
我們就此得出最後的結論C。
C:我找到了建文帝,並和他交談過。
結論:很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