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第2/4 頁)
誰說李景隆是飯桶、廢物?從這件事情上看,飯桶廢物也是有用的,至少他的愚蠢起到了警示後人的作用,功德無量啊!
宣德元年(1426)八月十日,朱瞻基親征樂安,大軍行動迅速,八月二十日已經到達樂安城外。
朱高煦固然是無賴,但無賴想要幹出點事情來,靠耍賴是不行的,還是需要點本事的。
他原先以為是薛祿帶兵來平亂,並不放在眼裡,沒有想到,自己的好侄子竟然親自前來,一下子慌了手腳,組織士兵們抵抗,卻少有聽命者。
這個時候,朱高煦才發現自己是如此地脆弱。
朱瞻基實在不是等閒之輩,在征途之中,他曾經問手下的大臣們:“你們認為朱高煦會如何行動?”
有大臣回答:“樂安太小,他可能會進攻濟南,以抗拒大軍。”
也有大臣說:“他曾在南京多年,必然會帶兵南下。”
朱瞻基笑著搖了搖頭,說道:“你們說得都不對,濟南雖然很近,卻不容易攻,而且大軍行軍迅速,他也來不及攻擊,南京更不可能,他的那些手下們的家屬都在樂安,怎麼可能願意往南邊走?”
“他會一直在樂安等著我的。”
事實確實如此,朱高煦一直都在樂安,倒不是因為他想決一死戰,而是他別無去處。
大軍到達之後,並未強攻,只是用火銃和弓箭射擊城上守軍,雖然沒有動真格的,氣勢卻十分嚇人,城中守軍本來就沒有什麼鬥志,這樣一來更是失魂落魄,紛紛逃亡。
朱瞻基充分了解了戰場局勢和士兵心理,派人將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敕令上說明首惡必辦,協從不問的原則,並給朱高煦很周到地標上了生擒和擊斃兩種價碼,城中的人頓時蠢蠢欲動,就連朱高煦身邊的侍衛也有自己的打算,他們看著朱高煦時的眼神,就如同看著一個金燦燦的豬頭。
朱高煦狼狽不堪,只好派人出誠送信,表示願意出城投降,只是希望有一個晚上的時間告別親人,就前來自首。
朱高煦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第二天他準備開啟城門,投降朱瞻基,然而他手下的部將王斌拉住了他,對他說了一番義正嚴辭的話:
“寧可戰死,決不做俘虜!”(寧一戰死,毋為人所擒)
朱高煦目瞪口呆,自己都準備投降了,這個部下竟然還如此有骨氣。他頓時精神大振,表示自己一定與城池共存亡!
發表完慷慨激昂的演講後,朱高煦昂首挺胸地走回了自己的指揮位置。
然後他換了一條小路,偷偷溜出城池,去向朱瞻基投降,還發表了他的投降演講:
“我罪該萬死,全由皇上發落!”(臣罪萬萬死,惟陛下命)
這場鬧劇就此收場。
朱高煦是個徹頭徹尾的丑角,陰謀家做不成,造反也失敗,不但沒素質還沒人品,一個月前還大言不慚“歸報爾主”、“徐議我所欲”,一個月後,就成了“臣罪萬萬死,惟陛下命”。
不做好人,連壞人也做不成,這樣的一個活寶實在讓人無話可說。
朱高煦,你的名字是弱者。
在這場滑稽戲裡,朱高煦扮演了丑角,但這出戏卻也在無意中成就了一位小人物。
朱高煦出來投降後,按照規矩,皇帝要派一個人數落他的罪行,通俗點說就是罵人,當然這個工作是不可能由皇帝自己來做的。
於是皇帝便指派了身邊的一個御史去完成這項罵人的工作,但皇帝絕對想不到的是,自己隨意指派的御史竟然罵出了名堂,罵出了精彩。
這位御史領命之後,踏步上前,面對這位昔日位高權重的王爺,無絲毫懼色,開始數落其罪狀,罵聲宏亮,條理清晰,並能配合嚴厲的表情,眾人為之側目。(正詞嶄嶄,聲色震厲)
朱高煦那脆弱的心靈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在這位御史的凌厲攻勢下,他被罵得抬不起頭,趴在地上不停地發抖。(伏地戰慄)
這一情景給皇帝朱瞻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認定此人必是可造之才,回去之後,他當即下令派這個人巡按江西。(注意,不是巡撫)
巡按外地正是御史的職責,也不算什麼高升,但皇帝的這一舉動明顯是想歷練此人,然後加以重用。
在歷史中,奸邪小人依靠一些偶然的閃光表現得到皇帝的歡心和信任,從而為禍國家的事情並不少見(比如和紳),但事實證明,這一次,朱瞻基並沒看錯,這位聲音洪亮的御史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