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不好,“豬(朱)見糠(康),喜洋洋”,所以陳友諒才失敗。如果陳友諒泉下有知,只怕會氣活過來。
朱元璋並沒有放過陳友諒的後代陳理,即使他根本不可能給朱元璋帶來任何威脅。斬草固然是重要的,順便除個根也是必須的。
至元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親自趕往陳理所在地,陳友諒的最後地盤武昌督戰,主帥張定邊不愧是抓住時機的老手,眼看形勢不妙,就帶著陳理投降了。
朱元璋終於戰勝了這個中國大地上他最頭疼的敵人,陳友諒。
“天下足定矣!”
值得一提的是張定邊,他把對陳友諒的忠誠保留到了最後,部分履行了他當年結拜的諾言,他拒絕了朱元璋的任用,去幹了朱元璋原先幹過的工作,出家當了和尚。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似乎要和朱元璋鬥氣,一口氣活到永樂十五年(1417)才死,年一百歲,朱元璋死後,他還活了二十年。也算是給陳友諒報了仇。諸位可以借鑑,遇到恨透一個人,想要拿刀去砍人的時候,用張定邊的事蹟勉勵一下自己,不要生氣,修身養性,活得比他長就是了。
我們回頭來看陳友諒的一生,給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毫無疑問,陳友諒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壞人,但在那個亂世裡,他的行為法則卻是當時通用的選擇。如果要生存下去,這似乎又是必然的選擇,他的錯誤在於將這種法則發展到了極致。直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迷信暴力,不講基本的信義,使他喪失了人心。
但他又是一個真正的梟雄,他壞事作盡,卻又敢作敢當(後來的朱元璋也沒有能夠做到),具有極強的軍事和政治才能,反抗元朝統治,能夠自始至終,從來沒有向元朝妥協,堅持到了最後。
從這個角度看,他也是條好漢。
可惜,在這個亂世裡,他只是個梟雄,真正的英雄是朱元璋。
有的朋友可能已經注意到了,此時的朱元璋已經不再是那個貧農乞丐,他已經成為了地主,他是怎樣變成地主的,這其中牽涉到一個封建社會的歷史規律問題,我們有必要探討一下。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已經提到,此文是希望在輕鬆之中將明朝的事情和一些制度規律講述給大家,所以這些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我們也要探討,這樣才能對明朝有一個理性和規律性的認識。這樣的討論之後還有很多。
當然了,還是用我的敘述方式,我相信再深刻、抽象的規律和制度分析都是可以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讓大家共同分享的。
在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成功後,那些以平分土地為目標的農民領袖都變成了大地主。幾千年來,歷史無非是姓劉的地主趕走姓項的地主,姓李的地主取代姓楊的地主,從無例外。這似乎是個魔咒。
要解釋這個問題,完全可以寫一篇論文,文章的名字應當是《論農民起義后土地生產關係的變更與土地契約從屬的再分割》,當然了,這樣的文章大家有無興趣看,那是要打個問號的,所以我們會用另一種方式來解釋。
【地主是怎樣煉成的】
比如一個農民領袖張三,起義後召集了三萬人,佔據了一塊地盤,他有一件事情是必須要做的,就是吃飯。因為農民起義軍也是軍隊,也是人,是人就要吃飯,怎麼養活三萬人呢,這個時候張三最直接的解決方法應該是去搶地主家的糧食,但問題在於,地主家也不是銀行的提款機,想取多少就有多少,把地主搶光了,吃什麼呢?
地主(這兩字要讀重音)家也沒餘糧啊!
這個時候,張三手中有的只是土地,而所有的糧食都被吃光了,他就必須召集農民,將地分給他們,然後向他們收租,於是農民領袖張三就變成了地主張三。
而封建社會的中國,不存在其他的選擇,不是做農民,就是做地主,商人固然可以成為另一個選擇,但當時商人沒有形成一股獨立的政治力量。他們不可能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你也不可能到一群飢餓的農民面前要求他們為商人爭取權利。封建社會的農民也不可能要求實施資本主義。
這就告訴我們,每一種主張的背後,都隱藏著某種勢力或者利益的群體。如房地產商一定說房價會不停的漲,電信公司一定說自己的收費很便宜一樣。而農民的主張只可能是種地或者收租。
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說過,農民兩千年的起義只是為了一塊土地!
不是農民就是地主!別無選擇!
第十三章 下一個目標,張士誠!
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