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第1/4 頁)
他要培養的並不是有文化、有追求的太監,而是戰士。
為他而戰的戰士,足以對抗文官集團的戰士。
太監不過是皇帝手中的棋子,僅此而已。
就這樣,朱瞻基將他老祖宗朱元璋集中的權力又分散了出去,票擬權給了內閣,批紅權由太監代理,但必須說明的是,由於批紅權十分重要,所以歷代明朝皇帝雖然委託太監代筆,卻從未放鬆過對此權力的掌握,當然也有例外,以下三人就是代表:一個頑童,一個懶蟲,還有一個工程師。
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穩固的政治權力體系,票擬權和批紅權的鬥爭,實際上就是文官集團和皇帝及其代理人太監的鬥爭。
換句話說,如果誰能夠同時控制票擬權和批紅權,他就是真正的皇帝!
有這樣的人嗎?
應該說,確實是有的,在我看來,有三個人做到了。雖然他們同時獲得兩大權力的途徑和原因都各不相同,但很巧的是,這三位國家實際控制者的統治時期,正好對應上面所說的那三位不抓權代表的朝代。
這三位並不姓朱的皇帝分別是:“立皇帝”、“首席活太師”、“九千歲”。
這三位仁兄也將是我們後面文章中的主角,在這裡先說一下“首席活太師”是什麼意思。
明代的最高文官不是尚書,而是三個名譽稱號——太師、太傅、太保。雖然這三個稱號都是一品,卻也有大小之分,其中以太師為最大。大家知道,所謂榮譽稱號很多時候都是送給死人的,而能夠在死後混到這三個稱號的,也是十分厲害的人。
當然也有某些更厲害的人在活著的時候就得到過這三個稱號,而第一個被封為最高文官太師的活人,正是這位掌控大權的仁兄。除此之外,他還被封為太傅,“活太師”加“活太傅”的榮譽在明代僅此一人。足見此人之強悍。
從某種意義上說,明代後期的政治格局正是在朱瞻基打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個結構不能說好,也不能說不好,因為這似乎也是唯一能夠制衡各方力量的辦法。
別折騰了,就這麼湊合著過吧。
朱祁鎮篇
第十三章 禍根
內閣們對國家大事提出處理意見,並票擬出來送給皇帝,皇帝經過修改,加上自己的意見,或是直接同意,讓太監代為批紅。
這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工作流程。
大明王朝就在這樣的一個流程中平靜地向前發展著。
然而不久之後,這片寧靜就將被打破。
【一個奇特的宦官】
中國人有著十分濃厚的傳宗接代觀念,所以像宦官這種職業,雖然衣食無憂,但畢竟要挨一刀,比別人少點東西,也不能生兒育女。家裡要是出了個宦官,說出去也是十分丟人的。
基於這一點,當時的人們也形成了共識: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做宦官!
還是那句老話,凡事總有例外。
永樂末年,朝廷下達了一道旨意,大致意思是這樣的:凡是各省各市教育局的官員,如果長期工作表現不好的,可以調到京城當官。
還有這樣的好事?地方上都幹不出頭,竟然還可以調到京城工作當官!
按說這樣的好訊息應該會吸引無數人報名參加,可實際上,根本沒有幾個人去理會這件事。
為什麼呢?難道人們都願意錯過這個飛黃騰達的機會?
當然不是,無人問津的奧秘就在於,調到京城後乾的工作比較特殊——“淨身入宮中訓女官輩”。
開什麼玩笑!老子就是不幹學官,也能做個老百姓,幹嘛要挨一刀進宮當宦官?!
是啊,誰會幹這種傻事呢?
就在眾人對此不以為然,把旨意當笑話看的時候,一個因為犯錯而即將受到懲罰的學官正在自己的家中猶豫。
他已經有了老婆孩子,生活雖然並不寬裕,但是也不窮,大可以安安心心過日子,但在他的心中,卻有著別人無法瞭解的雄心壯志。
他自幼就渴望出人頭地,苦讀多年,雖成儒士被選為學官,卻一直無法金榜題名。現在已經成家,但立業卻遲遲不見蹤影。如今學官也幹不下去了,難道就此了結一生?
不會的,我總會等到機會的。
現在機會終於來了,可惜雖然是一個機會,卻不是一個好機會。
如果迎接這個機會,等待自己的必然是一條艱苦的道路,會遇到無數人的白眼和歧視,入宮後要出頭更是難上加難,而且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