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部分(第2/4 頁)
,作為喪家犬,王化貞沒有發言權。
於是,戰局離開了王化貞的掌控,走上了熊廷弼的軌道。
從王化貞到熊廷弼,從掌控到軌道,這是一個有趣的變化。
變化的前後有很多不同點,也有一個共同點:都是錯誤的。
雖然敵情十分緊急,城池空虛,但此時明軍主力尚存,若堅定守住,估計也沒什麼問題。可是熊先生來了牛脾氣,不由分說,寧遠也不守了,把遼東的幾十萬軍民全部撤回關(山海關)內,放棄了所有據點。
熊大人沒有意識到,他已經做到了無數敵人、無數漢奸、無數叛徒想做卻做不到的事情,因為事實上,他已放棄整個遼東。
自明朝開國以來,穩固統治兩百餘年的遼東,就這麼丟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熊廷弼都沒有理由、沒有藉口、沒有道理這樣做。
但是他做了。
我認為,他是為了一口氣。
當初不聽我的話,現在看你怎麼辦?
就是這口氣,最後要了他的命。
率領幾十萬軍民,成功撤退的兩位仁兄終於回京了,明朝政府對他們倆的處理,是相當一視同仁的——撤職查辦。
無論誰對誰錯,你們把朝廷在遼東的本錢丟得精光,還有臉回來?這個黑鍋你們不背,誰背?
當然,最後處理結果還是略有不同,熊大人因為脾氣不好,得罪人多,三年後(天啟五年)就被幹掉了。
相對而言,王大人由於關係硬,人緣好,又多活了七年,崇禎五年才正式登出戶口。
對於此事,許多史書都說,王化貞死得該,熊廷弼死得冤。
前者我同意,後者,我保留意見。
事實上,直到王化貞逃走後的第三天,努爾哈赤才向廣寧進發,他沒有想到,明軍竟然真的不戰而逃,而且以他的兵力,並不足以佔據遼東。
然而當他到達廣寧,接受孫得功投降之時,才發現,整個遼東,已經沒有敵人。
因為慷慨的熊蠻子,已把這片廣闊的土地毫無保留地交給了他。
白給的東西不能不要,於是在大肆搶掠之後,他率軍向新的目標前進——山海關。
可是走到半路,他發現自己的算盤打錯了。
因為熊蠻子交給他的,不是遼東,而是一個空白的遼東。
為保證不讓敵人搶走一粒糧,熊先生幹得相當徹底,房子燒掉,水井埋掉,百姓撤走,基本上保證了千里無雞鳴,萬里無人煙。
要這麼玩,努爾哈赤先生就不幹了,他辛苦奔波,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搶東西,您把東西都搬走了,我還去幹嘛?
而且從廣寧到山海關,幾百里路空無一人,很多堅固的據點都無人看守,別說搶劫,連打仗的機會都沒有。
於是,當軍隊行進到一個明軍據點附近時,努爾哈赤決定:無論這些地方有多廣袤,無論這些據點有多重要,都不要了,撤退。
努爾哈赤離開了這裡,踏上了歸途,但他不會想到,自己已經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因為四年之後,他將再次回到這裡,併為爭奪這個他曾輕易放棄的小地方,失去所有的一切。
這個他半途折返的地點,叫做寧遠。
【堪與匹敵者,此人也】
自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起兵以來,短短三年時間,撫順、鐵嶺、開原、遼陽、瀋陽,直至整個遼東,全部陷落。
從楊鎬、劉綎到袁應泰、王化貞、熊廷弼,不能打的完了,能打的也完了,熊人死了,牛人也死了。
遼東的局勢,說差,那是不恰當的,應該說,是差得不能再差,差到官位擺在眼前,都沒人要。
比如總兵,是明軍的高階將領,全國不過二十人左右,用今天話說,是軍區司令員。要想混到這個職務,不擠破頭是不大可能的。
一般說來,這個職務相當安全,平日也就是看看地圖,指手劃腳而已。然而這幾年情況不同了,遼東打仗,明朝陸續派去了十四位總兵,竟然全部陣亡,無一倖免。
總兵越來越少,而且還在不斷減少,因為沒人幹,某些在任總兵甚至主動辭職,寧可回家種田,也不幹這份工作。
但公認最差的職業,還不是總兵,是遼東經略。
總兵可以有幾十個,遼東經略只有一個。總兵可以不幹,遼東經略不能不幹。
可是連傻子都知道,遼東都沒了,人都撤回山海關了,沒兵沒地沒百姓,還經略個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