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部分(第1/4 頁)
自萬曆四十六年起兵以來,明朝能打的將領,他都打了,楊鎬、劉綎、杜松、王化貞、袁應泰,全都是手下敗將,無一例外,在他看來,新來的這撥人下場估計也差不多。
但他終將失敗,敗在這幾個無名小卒的手中,並永遠失去翻盤的機會。
話雖如此,努爾哈赤還是很有幾把刷子的,他不瞭解目前的局勢,卻瞭解孫承宗的實力,很明顯,這位督師大人比熊廷弼還難對付,所以幾年之內,他都沒有發動大的進攻。
大的沒有,小的還是有。
在後金的軍隊中,最優秀的將領無疑是努爾哈赤,但正如孫承宗一樣,他的屬下,也有很多相當厲害的猛人。
而在這些猛人裡,最猛的,就是八大貝勒。
所謂八大貝勒,分別是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
在這八個人裡,按照軍功和資歷,前四個大猛,故稱四大貝勒,後四個小猛,故稱四小貝勒。
其中最有名的,無疑是兩個人,皇太極、多爾袞。
但最能打仗的,是三個人,除皇太極和多爾袞外,還有一個代善。
多爾袞年紀還小,就不說了,皇太極很有名,也不說了,這位代善,雖然年紀很大,且不出名,但很有必要說一說。
事實上,大貝勒代善是當時後金最為傑出的軍事將領之一,此人非常勇猛,在與明朝作戰時,經常身先士卒,且深通兵法,擅長伏擊,極其能打。
因為他很能打,所以努爾哈赤決定,挑選一個目標,由代善發動攻擊,以試探孫承宗的虛實,而他選定的這個目標,就是錦州。
當代善率軍來到錦州城下的時候,他才意識到,這是個結結實實的黑鍋。
首先錦州非常堅固。在修城牆方面,孫承宗很有一套,城不但高,而且厚,光憑刀砍斧劈,那是沒指望的,要想進城,沒有大炮是不行的。
大炮也是有的,不過不在城下,而在城頭。
其實一直以來,明朝的火器水平相當高。萬曆三大徵打日本的時候也很經用,後來之所以荒廢,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態度問題。
萬曆前期,皇帝陛下精神頭足,什麼事都願意折騰,後來不想幹了,天天躲著不上朝,下面也開始消極怠工。外加火器工作危險性大,吃力不討好,沒準出個安全事故,是很麻煩的。
孫承宗不怕麻煩,他不但為部隊添置三眼火銃等先進裝備,還購置了許多大炮,嘗試用火炮守城。而錦州,就是他的試點城市。
雖然情況不妙,但代善不走尋常路,也不走回頭路,依然一根筋,找人架雲梯、衝車往城裡衝。
此時的錦州守將,是趙率教。應該說,他的作戰態度是很成問題的,面對著在城下張牙舞爪,極其激動的代善,他卻心平氣和,毫不激動,時不時在城頭轉兩圈,放幾炮,城下便會迅速傳來淒厲的慘叫聲,在賠上若干架雲梯,若干條性命,卻毫無所得的情況下,代善停止進攻。
雖然停止進攻,但代善還不大想走,他還打算再看兩天。
可是孫承宗似乎是不歡迎參觀的,代貝勒的屁股還沒坐熱,就得到一個可怕的訊息,一支明軍突然出現在自己的側翼。
這支部隊是駐守前屯、松山的明軍,聽說客人來了,沒趕上接風,特來送行。
在短暫慌亂之後,代善恢復了平靜,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將領,他有信心擊退這支突襲部隊。
可他剛帶隊發起反擊,就看到自己屁股後面煙塵四起:城內的明軍出動了。
這就算是腹背受敵了,但代善依然很平靜,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將領,他很有信心。
然後,很有信心的代善又得知了另一個訊息——寧遠、中前所等地的明軍已經出動,正朝這邊來,吃頓飯的功夫也就到了。
但代善不愧是代善,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將領,他非常自信,鎮定地做出了一個英明的判斷:快逃。
可是來去自如只是一個幻想,很快代善就發現,自己已經陷入重圍。明軍毫不客氣,一頓猛打,代善部傷亡十分慘重。好在來的多是騎兵,機動力強,拼死往外衝,總算奔出了條活路,一口氣跑上百里,直到遇見接他的二貝勒阿敏,魂才算漂回來。
此戰明軍大勝,擊潰後金軍千餘人,戰後清點斬獲首級六百多顆,努爾哈赤為他的試探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在孫承宗督師遼東的幾年裡,雙方很有點相敬如賓的意思,雖說時不時搞點小摩擦,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