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部分(第3/4 頁)
太子也不含糊,反應很快,一邊做垂淚狀(真哭是個技術活),一邊說,我明白,這都是外人挑撥,事情是張差自己乾的,我不會誤會。
然後他叫來了自己的貼身太監王安,讓他當即擬文,表明自己的態度。隨即,雙方回顧了彼此間長達幾十年的傳統友誼,表示今後要加強溝通,共同進步,事情就此圓滿結束。
這是一段廣為流傳的史料,其主題意境是,鄭貴妃很狡詐,朱常洛很老實,性格合理,敘述自然,所以我一直深信不疑,直到我發現了另一段史料,一段截然不同的史料:
開頭是相同的,鄭貴妃去向萬曆哭訴,萬曆說自己沒辦法,但接下來,事情出現變化——他去找了王皇后。
這是一個很聰明的舉動,因為皇后沒有幫派,還有威望,找她商量是再合適不過了。
皇后的回答也直截了當:
“此事我也無法,必須找太子面談。”
很快,老實太子來了,但他給出的,卻是一個截然不同的答案:
“此事必有主謀!”
這句話一出來,明神宗臉色就變了,鄭貴妃更是激動異常,伸個指頭出來,對天大呼:
“如果這事是我乾的,我就全家死光(奴家赤族)!”
這句話說得實在太絕,於是皇帝也吼了一句:
“這是我的大事,你全家死光又如何(稀罕汝家)?!”
貴妃發火了,皇帝也發火了,但接下來的一句話,卻澆滅了所有人的激情:
“我看,這件事情就是張差自己乾的。”
說這句話的人,就是太子朱常洛。雖然幾秒鐘之前,他還曾信誓旦旦地要求追查幕後真兇。
於是大家都滿意了,為徹底平息事端,萬曆四十三年(1615)五月二十八日,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萬曆先生終於露面了。他召來了內閣大臣、文武百官,以及自己的太子,皇孫,當眾訓話,大致意思是:自己和太子關係很好,你們該幹嘛就幹嘛,少來瞎攪和,此案是張差所為,把他幹掉了事,就此定案,誰都別再折騰。
太子的表現也很好,當眾抒發父子深情,給這出鬧劇畫上了圓滿句號。
一天後,張差被凌遲處死,十幾天後,龐保和劉成不明不白地死在了刑部大牢裡,就殺人滅口而言,幹得也還算相當利落。
轟動天下的瘋子襲擊太子事件就此結束,史稱明宮三大案之“梃擊”。
梃擊是一起復雜的政治案件,爭議極大,有很多疑點,包括幕後主使人的真實身份。
因為鄭貴妃要想刺殺太子,就算找不到絕頂高手,到天橋附近找個把賣狗皮膏藥的,應該也不是問題,選來選去就找了個張差,啥功夫沒有,還養了他三年。這且不論,動手時連把菜刀都沒有,拿根木棍闖進宮,就想打死太子,相當無聊。
所以有些人認為,梃擊案是朝廷某些黨派所為,希望混水摸魚,藉機鬧事,甚至有人推測此事與太子有關。因為這事過於扯淡,鄭貴妃不傻,絕不會這麼幹。
但我的看法是,這事是鄭貴妃乾的,因為她的智商,就是傻子水平。
對於梃擊案,許多史書的評價大都千篇一律,鄭貴妃狡猾,萬曆昏庸,太子老實,最後老實的太子在正義的東林官員支援下,戰勝了狡猾的鄭貴妃。
這都是蒙人的。
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鄭貴妃是個蠢人,萬曆老奸巨滑,太子也相當會來事,而東林官員們,似乎也不是那麼單純。
所以事實的真相應該是,一個蠢人辦了件蠢事,被一群想挑事的人利用,結果被老滑頭萬曆鎮了下來,僅此而已。
之所以詳細介紹此事,是因為我要告訴你:在接下來的敘述中,你將逐漸發現,許多你曾無比熟悉的人,其實十分陌生,許多你曾堅信的事實,其實十分虛偽,而這,不過是個開頭。
第七章 不起眼的敵人
以上,就是萬曆同志執政四十餘年的大致成就,具體說來,就是鬥爭、鬥爭、再鬥爭。
先鬥倒張居正,再鬥爭國本、妖書、梃擊,言官、大臣、首輔輪番上陣,一天到晚忙活這些事,幾十年不上朝,國家是不怎麼管了,山東、山西、河南、江西及大江南北相繼告災,文書送上去,理都不理。而更滑稽的是,最大的受害者不是老百姓,而是官員。
在萬曆年間,如果你考上進士,也別高興,因為考上了,未必有官做。
一般說來,朝代晚期,總會出現大量貪官汙吏,欺壓百姓,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