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部分(第2/4 頁)
由讓他們相安無事。是的,這個理由的名字,叫做東林黨。
無錫的顧憲成,只是一個平民,他所經營的,只是一個書院,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個書院可以藐視當朝的首輔,說他們是木偶、嬰兒,這個書院可以阻擋大臣復起,改變皇帝任命。
大明天下,國家決策,都操縱在這個老百姓的手中。從古至今,如此牛的老百姓,我沒有見過。
無論是在野的顧憲成、高攀龍、趙南星,還是在朝的李三才,葉向高,都不是省油的燈,東林黨既有社會輿論,又有朝廷重臣,要說它是純道德組織,鬼才信,反正我不信。
連我都不信了,明朝朝廷那幫老奸巨滑的傢伙怎麼會信,於是,在這樣一個足以影響朝廷,左右天下的對手面前,他們害怕了。
要克服畏懼,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找一個人來和你一起畏懼。
史雲:明朝亡於黨爭。我雲:黨爭,起於此時。
劉廷元、胡士相不是鄭國泰的人,鄭先生這種白痴是沒有組織能力的,他們真正的身份,是浙黨成員。
但疑問在於,沈一貫也擁立過太子,為何要在此事上支援鄭國泰呢?
答案是,對人不對事。
沈一貫並不喜歡鄭國泰,更不喜歡東林黨,因為公憤。
所謂公憤,是他在當政時,顧憲成之類的人總在公事上跟他過不去,他很憤怒,故稱公憤。
不過,他最不喜歡的那個人,卻還不是東林黨——葉向高,因為私仇,三十二年的私仇。
三十二年前(萬曆十一年1583)葉向高來到京城,參加會試。
葉向高,字進卿,福建福清人,嘉靖三十八年生人。
必須承認,他的運氣很不好,剛剛出世,就經歷了生死考驗。
因為在嘉靖三十八年,倭寇入侵福建,福清淪陷,確切地說,淪陷的那一天,正是葉向高的生日。
據說他的母親為了躲避倭寇,躲在了麥草堆裡,倭寇躲完了,孩子也生出來了,想起來實在不容易。
大難不死的葉向高,倒也沒啥後福,為了躲避倭寇,一兩歲就成了游擊隊,鬼子一進村,他就跟著母親躲進山裡,我相信,幾十年後,他的左右逢源,機智狡猾,就是在這打的底。
倭寇最猖獗的時候,很多人都丟棄了自己的孩子(累贅),獨自逃命,也有人勸葉向高的母親,然而她說:
“要死,就一起死。”
但他們終究活了下來,因為另一個偉大的明代人物——戚繼光。
【考試】
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繼光發動橫嶼戰役,攻克橫嶼,收復福清,並最終平息了倭患。
必須說明,當時的葉向高,不叫葉向高,只有一個小名,這個小名在今天看來不太文雅,就不介紹了。
向高這個名字,是他父親取的,意思是一步一步,向高處走。
事實告訴我們,名字這個東西,有時候改一改,還是很有效的。
隆慶六年(1572),葉向高十四歲,中秀才。
萬曆七年(1579),葉向高二十一歲,中舉人。
萬曆十一年(1583),葉向高二十五歲,第二次參加會試。考試結束,他的感覺非常好。
結果也驗證了他的想法,他考中了第七十八名,成為進士。現在,在他的面前,只剩下最後一關——殿試。
殿試非常順利,翰林院的考官對葉向高十分滿意,決定把他的名次排為第一,遠大前程正朝著葉向高招手。
然而,接下來的一切,卻發生了出人意料的變化。
因為從此刻起,葉向高就與沈一貫結下了深仇大恨,雖然此前,他們從未見過。
要解釋清楚的是,葉向高的第七十八名,並非全國七十八名,而是南卷第七十八名。
明代的進士,並不是全國統一錄取,而是按照地域,分配名額,具體分為三個區域,南、北、中,錄取比例各有不同。
所謂南,就是淮河以南各省,比例為55%。北,就是淮河以北,比例為35%。而中,是指雲貴川三省,以及鳳陽,比例為10%。
具體說來是這麼個意思,好比朝廷今年要招一百個進士,那麼分配到各地,就是南部五十五人,北部三十五人,中部十人。這就意味著,如果你是南部人,在考試中考到了南部第五十六名,哪怕你成績再好,文章寫得比北部第一名還好,你也沒法錄取。
而如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