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部分(第4/4 頁)
步。
在撫順、清河以及之後一系列戰役中,他表現出了驚人的軍事天賦,無論是判斷對方動向,選擇戰機、還是玩陰耍詐,都可謂是無懈可擊。
毫無疑問,他是這個時代最傑出的軍事將領——在那兩個人尚未出現之前。
但對明朝而言,這位十分優秀的軍事家,只是一名十分惡劣的強盜。不僅惡劣,而且殘忍。
清河、撫順戰役結束後,搶夠殺完的努爾哈赤非但沒有歉意,不打收條,還做了一件極其無恥的事情。
他挑選了三百名當地平民,在撫順關前,殺死了二百九十九人,只留下了一個。
他割下了這個人的耳朵,並讓他帶回一封信,以說明自己無端殺戮的理由:
“如果認為我做的不對,就約定時間作戰!如果認為我做得對,你就送金銀布帛吧,可以息事寧人!”
綁匪見得多了,但先撕票再勒索的綁匪,倒還真是第一次見。
明朝不是南宋,沒有送禮的習慣。他們的方針,向來是不向劫匪妥協,何況是撕了肉票的劫匪。既然要打,那咱就打真格的。
萬曆四十七年(1619)三月,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明軍集結完畢,向赫圖阿拉發起進攻。
明軍共分東、西、南、北四路,由四位總兵率領,統帥及進攻路線如下:
東路指揮劉綎,自朝鮮進攻。
西路指揮官杜松,自撫順進攻。
北路指揮官馬林,自開原進攻。
南路指揮官李如柏,自清河進攻。
進攻的目標只有一個,赫圖阿拉。
以上四路明軍,共計十二萬人,系由各地抽調而來,而這四位指揮官,也都大有來頭。
李如柏的身份最高,他是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松的弟弟,但水平最低,你要說他不會打仗,比較冤枉,你要說他很會打仗,比較扯淡。
馬林的父親,是馬芳,這個人之前沒提過,但很厲害,厲害到他的兒子馬林,本來是個文人,都當上了總兵。至於馬先生的作戰水平,相信你已經清楚。
這兩路的基本情況如此,就指揮官來看,實在沒什麼戲。
但另外兩路,就完全不同了。
東路指揮官劉綎,也是老熟人了。使六十多斤的大刀,還“輪轉如飛”,先打日本,後掃西南,“萬曆三大徵”打了兩大徵,讓他指揮東路,可謂志在必得。
但四路軍中,最大的主力卻並不是東路,最猛的將領也並不是劉綎。這兩大殊榮,都屬於西路軍,以及它的指揮官,杜松。
杜松,陝西榆林人,原任陝西參將,外號杜太師。
前面提過,太師是朝廷的正一品職稱,拿到這個頭銜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