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部分(第4/4 頁)
他並不完美,不守規章,不講原則,想怎麼幹就怎麼幹,私心很重,聽話的就提,不聽話的就整(或殺)。
而某些所謂“專家”的所謂“力挽狂瀾”,基本就是扯淡。關於這個問題,我曾在社科院明史學會的例會上,跟明史專家討論過多次。客觀地講,以他的戰略眼光(跟著皇太極繞京城跑圈)和實際表現(擅殺毛文龍),守城出戰確屬上乘,讓他繼續鎮守遼東,還能鬧出什麼事來也難說,所謂挽救危局,隨便講幾句吧。
袁崇煥絕不是叛徒,也絕不是一個關鍵性人物,他存在與否,並不能決定明朝的興衰成敗。換句話說,以他的才能,無論怎麼折騰,該怎麼樣還怎麼樣。
對於這個悲劇性的結論,我不知道袁崇煥是否知道,他的一生豐富多彩,困守孤城,決死拼殺、遭人排擠、縱橫馳騁、身處絕境,人家遇不上的事,他大都遇上了。
但無論何時、何地,得意、失意,他一直在努力,他堅信,自己的努力終將改變一切。
他始終沒有放棄過。
崇禎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七日,京城九門換防,一切準備就緒。
最終的結局已經註定,無需改變,也無法改變。
就在這天,堅定的袁崇煥開始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後一戰——左安門之戰。
袁崇煥列隊於城外。
因為不能入城,只能背城佈陣。背對著冰冷的牆磚,在京城凜冽的寒風中,他面對皇太極,展開了波瀾壯闊人生的最後一幕。
後金軍用潮水般的進攻,證明了自己還想進北京搶一把的美好願景,但關寧鐵騎用倒在他們面前的無數屍體證明,你們不行。
雙方在左安門外持續激戰,經過長達五個多小時的拉鋸,皇太極終於支援不住,再次敗退。左安門之戰,以明軍獲勝告終。
結束了,都結束了。
〖一個將軍最好的歸宿,就是在最後一場戰役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
——巴頓〗
我原先認為,說這句話的人,應該是吃飽了撐的外加精神失常,現在我明白了,他是對的。
崇禎二年(1629)十二月一日,袁崇煥得到指示,皇帝召見立即進城。
召見的理由是議餉,換句話說就是發工資。
命令還說,部將祖大壽一同覲見。
從古到今,領工資這種事都是跑著去的。袁崇煥二話不說,馬上往城裡跑,所以他忽略瞭如下問題:既然是議餉,為什麼要拉上祖大壽?
跑到城下,卻沒人迎接,也不給開城門,等了半天,丟下來個筐子,讓袁督師蹲進去,拉上來。
這種入城法雖說比較寒摻,但好歹是進去了,在城內守軍的指引下,他來到了平臺。
滿桂和黑雲龍也來了,正等待著他。
在這個曾帶給他無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