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封子弟,不宜實行。”嬴政說:“天下永不休止的苦戰纏鬥,都是因為有侯爵、王爵的存在。感謝祖先在天之靈,使天下安定,不再動干戈,如果再分封子弟,建立封國,是又培養另一場永不休止的苦戰纏鬥。然後再去撲滅###,豈不困難。司法部長(廷尉)的意見正確。”
於是下令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內史郡、三川郡、河東郡、南陽郡、南郡、九江郡、鄣郡、會稽郡、潁川郡、碭郡、泗水郡、薛郡、東郡、琅邪郡、齊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代郡、鉅鹿郡、邯鄲郡、上黨郡、太原郡、雲中郡、九原郡、雁門郡、上郡、隴西郡、北地郡、漢中郡、巴郡、蜀郡、黔中郡、長沙郡),郡設郡長(郡守)、民兵司令(郡尉)、輔導官(郡監)。把天下武器全收集到咸陽(陝西省咸陽市),熔化後鑄成巨鍾和鍾架,再鑄十二個銅人,每個銅人重約千石(音dàn),放在宮庭院子裡。統一度量衡制度,強迫天下十二萬戶富豪,從原籍遷移到咸陽。秦王朝皇族歷代祖先的祭廟,和章臺宮、上林御花園,都設在渭水南岸,每征服一個國家,就仿照它們的宮廷,在咸陽以北照原樣建築一座。沿著渭水北岸,從雍門(陝西省高陵縣境)向東延伸,直到涇水跟渭水交口,亭臺樓閣,雙層大道(複道),互相連線,所俘擄的美女,和各種樂器,都送到裡面。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二、秦王朝倏興倏滅(4)
公元前220年,秦王朝(首都咸陽)皇帝(一任始皇帝)嬴政出巡隴西(甘肅省臨洮縣)、北地(甘肅省西峰市),到雞頭山(甘肅省涇源縣北),再到回中宮(陝西省隴縣西北)。
公元前219年,秦王朝(首都咸陽)皇帝(一任始皇帝)嬴政巡查東方郡縣,登嶧山(山東省鄒縣東南。嶧,音yì),在嶧山上樹立石碑,歌頌自己的功德(嬴政腳跡遍全國,共在七處樹立歌頌功德碑。《史記》記載了六處碑文,只缺嶧山一處)。召集故魯國(首府曲阜)儒家學派學者七十餘人,一塊到泰山(山東省泰安市北),討論“封禪”(祭天稱“封”、祭地稱“禪”。泰山已夠高了,在泰山上修建高臺,高上加高,用來祭祀天神,天神就更容易接納,是為“封”。泰山一個支峰名梁父山,在梁父山掃除地面——那裡的地層最厚,以祭祀地神,是為“禪”。儀式隆重萬分,事實上不過是貴族群展示富貴權威,大過其癮的一種工具。所以歷代皇帝都樂意在這項表演中,擔任主角)。儒家學者,有的堅持:“古時候君王封禪(登泰山祭祀天地),都用蒲草包裹車輪,以示仁愛,不願壓傷山上的土石草木。至於祭地,一律使用草蓆。”學者們各有各的一套,議論紛紛,嬴政覺得這些古老的規矩,無法施行,遂對儒家留下成見。
� 當了皇帝還想成仙
嬴政下令築路,從泰山(山東省泰安市北)南麓,到泰山最高峰,立碑刻石,歌頌自己的功德。從泰山北側,前往梁父山(泰安市東南)祭祀大地。典禮儀式,由祭祀部長(太祝)制定,大致跟秦帝國古代在雍縣(陝西省鳳翔縣)建立祠堂祭祀上帝的儀式相同。所有檔案都被秘密封藏,世人不得而知。嬴政更到東海(黃海)之濱,祭祀名山大川,及八位重要的神仙(八神:1�天神,在淵水祭祀;2�地神,在泰山、梁父山祭祀;3�兵神,在平陸祭祀蚩尤;4�陰神,在三山祭祀;5�陽神,在之罘山祭祀;6�月神,在萊山祭祀;7�日神,在成山祭祀;8�四季神,在琅邪山祭祀。祭祀八神的習俗,相傳開始於周王朝封國齊國的開國君主姜尚,所以八神的祭祀地均在今山東省境內),然後南行,登琅邪山(山東省膠南市南),興高采烈,逗留三個月之久,修築琅邪臺(琅邪臺本來是越王國一任王姒勾踐所建,嬴政從別處抽調三萬戶人家來琅邪築臺,大概屬於擴建工程),再立碑刻石,歌頌自己功德,表示對自己非常滿意。
最初,燕王國人宋毋忌、羨門子高(羨門,複姓)者流,聲稱有一種羽化成仙的法術——人到老年,身體消失,變成神仙,昇天而去;燕王國及齊王國的一些迂腐、怪誕人士,爭著追求學習。齊國王田因齊(一任)、田闢強(二任)、燕國王姬平(四任),都深信不疑,派人到大海上,尋求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據說,三座仙山在渤海(渤海灣)中間,距人世並不太遠,但山上的神仙,卻不喜歡凡人前往,凡人的船舶只要稍稍接近,就有一陣大風把它吹到別的地方。也有凡人到過,神仙們跟不死藥都在那裡。嬴政到達時,道家法術師(方士)齊王國人徐福等一群人,紛紛上書,請求派他們率領處男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