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不擅長之事不要多嘴(第1/2 頁)
長安城。
這座城市原名大興城,屬於前朝都城。
前朝在這座城市經營數年,最終遷都洛陽。
大肆繁華的建造掏空了前朝底蘊,最終也落到一個氣運潰散樓塌國倒的局面。
此時大唐的境遇極像前朝。
前朝或許也是發覺了什麼,才行大動土木之事。
但一切沒有趕得上。
過快的節奏讓前朝在強盛時轟然倒下。
此時舊事重提,唐皇也不禁在思索。
與前朝有所不同的是,前朝是遷都,而傅人君等人的建議是一朝雙都。
長安城是氣運匯聚之地,建築易挪,但氣運匯聚則難引。
需要他時時在洛陽,才可能吸納到氣運轉移。
這是一件耗時耗力之事。
唐皇更想到了鎮壓體內詭異的氣運,若是冒然遷移,必然又導致動盪,甚至讓帝后難以承受。
他一時沉默不語。
“陛下當年破除那一樁讖言時,或許就應該料到以後的路難走!”
傅人君沒有正面回應唐皇關於自己是否相信《秘記》之言的問題,而是提及了往事。
“這是報應!”唐皇沉聲道。
朝廷之中,敢於在唐皇面前提舊事的人很少。
這是太上皇一直的心病。
太子和諸皇子伏誅,他浴血上位。
沒有人給他活路,他也不會給其他人活路。
這是他當年不得不做出的反擊。
上位者不同,大唐的一切也發生了變化。
當今朝廷重員都換成了他的班底,以往的遺老或被殺,或告退,或收編。
即便是李淳風所在的欽天監,也有諸多人被牽連。
大唐的命運線,從他不服逆行之時的那一刻開始,便已經發生了轉變。
如今的他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但只是回想當初,唐皇就不會後悔自己做過的一切。
狹路爭鋒,非生即死,沒幾個人會甘於接受那種命運。
再難的路,他也要向前行。
不管什麼報應,他都要應下,步步踏出屬於自己的路。
“李鴻儒,你聽了這些話,有什麼意見?”
太子對洛陽有嚮往之心,傅人君的讖言是一朝兩都,而李淳風則表示贊同。
太極殿中,此時只有李鴻儒沒有應話。
這小夥和傅人君扯皮打架,本是他叫過來充當傅人君的出氣筒,給傅人君踢幾腳出出氣,一時還沒用上。
抱著湊個數的想法,唐皇也想問問李鴻儒。
但凡這殿中有一人生猶豫之心,他的決心都有可能動搖。
這種事情干係重大,他沒可能拿到朝堂上去過多扯皮。
唐皇不用想,也很清楚朝堂上那批人會來回罵,爭個不可開交,讓他難於抉擇。
朝臣不是道士,也並非欽天監的人,對風水術學的態度也不統一。
一本曆法都有疏漏,不可能指望秉承天地的儒家文人們完全相通道家這一套。
但實力到達一定水準時,唐皇又相信了這些冥冥之道。
有一些事情在冥冥中確實有著安排,也有著運轉的大勢規則。
諸多秉承天地氣運的皇朝之主不止他一個,倒下的皇朝也有著千千萬。
即便他貴為一國之主,在大勢面前也要避讓鋒芒,遵循其內在的規則。
昨夜紫微星搖晃,三月同顯,便是仙庭的帝王也有了巡查,更別說是他。
或許,這一朝兩都之事,便很可能是紫微星搖晃的緣故。
“陛下,老師叮囑過我,不擅長之事不要多嘴”李鴻儒尬笑道:“這種大事你們決定就好。”
“那他不擅長解讖言,還要去硬解《秘記》?”唐皇反問道。
“所以他現在才去了儋州呀”李鴻儒嘟囔了一句。
這讓唐皇罵了王福疇和李鴻儒好幾句中立派、騎牆派。
但李鴻儒推脫到他們四人決議,那便是間接相當於贊同了。
唐皇一時心下不免也有所思,開始考慮定一朝兩都的決議與執行方針。
“你這老牛鼻子,又在這兒推算我?”
他神思晃動時,只聽李鴻儒又在那囔囔反問。
“你打我呀”傅人君哼道:“我就不信你敢當著陛下的面行兇!”
傅人君此時一臉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