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入夜到訪(第1/2 頁)
袁守城跑路。
此時的李府中,迎來了兩位道人。
萬文石已經回了李府。
此時正交接李鴻儒後續的應榜記錄。
榜文記錄中,便包含了這慈航道人之言。
李鴻儒當下好一陣翻看。
與傅人君的一朝兩都建議完全不同,慈航道人的建議是大赦天下並度人入道。
大赦天下很好理解,便是如王福疇那樣,罪名降低,讓有過錯者和犯罪者可以重獲新生。
這條甚是得他心,只是晚來了一步。
王福疇如今已經貶到數千裡之外,還遙遙隔了海峽,此時大赦沒什麼用。
度人入道則是勸人出家。
不論是和尚還是道士,出家便意味著入道。
慈航道人此舉有廣修佛院和道觀之嫌。
度人入道總歸要給人地方去,這潛臺詞之下則是為道家和釋家大興土木。
但慈航道人也狠狠批了《秘記》以訛詐訛之說,連連指出了其中十餘條不合理之處。
王福疇半路出家幹這種唯心玄學之事的水準確實有著不足,迷惑百姓容易,迷惑大能則差了幾分水準。
只是慈航道人也沒推測到源頭。
想從長安城悠悠百萬之口中探尋源頭無疑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即便是神算也難做推測。
“您反駁《秘記》雖有三分理,但這建議未免也太過於偏向自身了”李鴻儒搖頭道。
“李錄事可知曉人的信仰”慈航道人開口道:“釋家和道家修行有成者千不存一,度人入道並不是勸人去做道家的修行,而是讓這些人宣揚釋家和道家的理念,讓人心平氣和,這世上也便沒了戾氣,更難以有干戈之事。”
“慈航道人所言有三分理,只是度人入道和興修土木需要在一定程度內,一旦勞民傷財就可能惹得天怒人怨。”
同是道家的傅人君也表示了贊同。
“不事生產,每日在寺廟和道觀中哄人向善騙錢,這就是你們所說的信仰?”李鴻儒問道。
“您不能單單看這方面,心靈上的撫慰是很重要的事情,那只是他們勞動的報酬”慈航道人勸道。
“大唐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者甚眾,還信什麼佛與道……”
李鴻儒回嗆上一聲,但隨即又在錄事冊上點了一筆。
這些觀點論點涉及儒道釋的信仰之爭。
道家的道觀和釋家的廟宇,以及儒家的學堂是一樁扯不完的皮。
道觀和廟宇要人行財,但學堂也要交費才能不斷學習,諸多人更是在讀聖賢書上投入不菲。
若是說這些聖賢之書對普通人有什麼大作用,大抵只是讓人識了字,而後能說一些之乎者也的腐儒理論。
而念道經和佛經同樣能識字,也同樣也能讓聰慧者修行上進。
若將諸多儒家的教學者看成道士與和尚,用知識在獲取錢財,這種分類並無多少區別。
只是儒家佔據了正統,又掌管工農商貿和軍隊,更有晉升的通道,才顯得儒家知識更為有用。
如阿鼻國之類的佛國,理念不同也照樣能運轉。
眼見慈航道人還有說教和辯駁的勢頭,李鴻儒隨即止住了嘴。
他也不能更改什麼,這種扯皮會毫無意義。
只是在大唐存活,就必須遵守大唐的儒家規則。
釋家如此,道家也是如此。
誰也別想對誰洗腦。
“我已知你言,你可還有什麼要說?”李鴻儒問向慈航道人。
“李錄事居於太子身側,務必提醒太子行善,只有時時行善,不做妄念之想,他才可能坐穩大唐的江山!”
“行!”
“我總感覺你有些敷衍!”
本想與李鴻儒辯駁一番,這小夥接茬數句隨即止住了嘴,慈航道人滿嘴的話堵在了心中。
待得囑託一番,李鴻儒又回應的乾脆利索。
這讓慈航道人覺得很是不爽。
正常而言,只有思索一下再回答才顯成熟穩重。
他手指微微一掐,隨即又見對方望了過來,一臉的似笑非笑模樣,當下悶悶止住了手。
“貧道慈航,有緣再會!”
冒然推測只可能遭人惡感,慈航道人止下手,說上一句,隨即悄然而退。
“李錄事,如今沒外人了,您給我說個準信呀!”
見得慈航道人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