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東引進的。不過最近的研究表明,早在那時以前,中國當地生長的植物已被馴化,並已有了3000年的栽培史。要證明中國是最早的、獨立的農業發源地之一,是完全可能的,因為中國北部的黃土平原土質半乾燥,上面稀稀疏疏地覆蓋著一層草,即使只有古代挖掘用的木棍,也能夠進行植物栽培。所以,中國的土生植物如黍、高梁、稻、大豆、大麻和桑樹等早在公元前5000年時已作為旱地作物得到種植。這也就說明了最後出現的小麥和大麥為什麼在中國也被當作旱地作物進行栽培,而不象在它們的發源地中東,種植在水田裡。
非洲農業產生的情況至今仍不十分清楚。有些人堅持認為,非洲的農業是公元前5000前後在西非尼日河上游附近獨自發展起來的。還有一些人同意這一看法,只是認為日期應大大向後推,約在公元前15O0年前後。不過,多數人認為,非洲的農業是約公元前40O0年時從中東傳入尼羅河流域,約公元前3000年時傳播到蘇丹的黑人那裡,然後再傳播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草原。向大草原的傳播在柏柏爾人和阿拉伯人將黑人朝南面和西面驅趕時,表現得特別明顯。
在許多世紀裡,農業一直侷限在遼闊的大草原,而不能向南穿過熱帶雨林地區。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通常種植在大草原的粟和高粱在雨林地區不能很好地生長。公元初,這些障礙因兩個重大發展而得到克服,這就是在非洲大陸上出現了鐵器與芭蕉屬植物和亞洲薯蕷屬植物。前者是從它的發源地中東傳入非洲的;而後者則顯然是從東南亞傳入的。這兩種植物在雨林地區也能茂盛地生長,所以,它們和鐵器的傳入成為農業迅速傳播到非洲大陸南部的原因。
農業在美洲大陸的發展情況由於美國考古學家新近的調查結果而比較清楚。約公元前
7000年時,在墨西哥中部高原半沙漠的凹地裡,開始了對玉米的栽培。在其後的數千年間,透過雜交得到了玉米的兩個新品種;一個品種適應於半乾旱的墨西哥高原,另一品種適應於潮溼的熱帶沿海地帶。與此同時,其他植物如兩種不同品種的南瓜、葫蘆、寬葉菜豆、紅番椒、莧和鱷梨等也都得到栽培。農業就是從中美洲這一中心發源地向南面和北面傳播的。玉米傳到美洲西南部的時間大約是公元前3000年,不過,在公元750年之前,玉米的傳入並沒產生很大影響,因為那時的玉米還處於原始狀態,食物採集具有更好的經濟效果。同樣,北美洲東部的印第安人直到約公元800年時,由於培植成功了玉米、蠶豆和南瓜的若干新品種,並在這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種植,才使農業成為自己的主要生活來源。起始於中美洲的農業向南傳播、到達秘魯的時間大約是公元前750年。不過秘魯還產有不是來自中美洲的玉米和豆類的變種,這些變種是從很古的時候傳下來的;這表明安第斯山脈的居民很可能同墨西哥高原的居民一樣,早就開始培植原始植物了。
三、農業的種類
農業只有在能夠適應各種環境的情況下,才能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的傳播。這就促使人們去培植能適應各種環境的各種植物。起初,小麥和大麥是中東最普通的作物,但是;當農夫們朝北遷徙時,他們發現這兩種作物的生長情況不及裸麥。裸麥原是播種小麥和大麥時無意間混入其中的一種雜草。因此,在中歐,開始用裸麥取代小麥和大麥。在農夫們進一步朝北遷徙時,類似的情況又發生了;燕麥的生長情況比裸麥好,燕麥開始成為主要作物。
同樣,農業朝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傳播,導致對當地生長的黍和稻的栽培,而向地中海沿海一帶的傳播,導致對橄欖樹的栽培,橄攬樹成為提供食油的最重要的來源之一。伊朗高原和印度西北部的農業實質上是一種中東型別的農業。不過,有一條自南而北、穿過印度中部的分界線,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氣候區之間的過渡地帶,在這一過渡地帶,相應地分佈著各種不同的植物。這裡正好屬於季風世界,季雨量大,長期高溫,叢林密佈。中東的結籽植物需要充足的陽光,在這裡不能茂盛地生長,所以為薯蕷、芋頭、香蕉和稻所取代,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植物。最後,遍佈南北美洲的主要產品是玉米;不過,在北美洲還有蠶豆和南瓜,在南美洲則有甜味的木薯和馬鈴薯,木薯和馬鈴薯均是“愛爾蘭”品種。
一般地說,以上所述的農業傳播的最後結果是形成三大谷類植物區:東亞和東南亞的稻米區;美洲的玉米區;歐洲、中東、北非、中亞以及從中亞到印度河和黃河流域這一地帶的小麥區。從農業革命到工業革命的數千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