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部分(第3/4 頁)
反而丟了金州。
李適可不會如同那些在漢城內的官宦那般,酸溜溜的歸結為運氣。久處邊境的李適知道,建奴的戰鬥力是不可小覷的,能夠拿捏他們,就算其中有運氣,戰鬥力也不可小瞧。
“大將軍,現在難道就派探馬去而已?”高德祥憂心忡忡的問道。
李適皺了皺眉頭,不知道是想到辦法了,還是為了安撫手下人心。這眉頭很快就舒展開。李適露出自信滿滿的表情道:“上城樓,本將軍就不信,他唐繼光真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攻打漢城!違背大明祖訓!”
高德祥等人都在心中苦笑,唐繼光現在都隱隱約約有割據一方的味道了。那裡可能會真的在乎什麼祖訓不祖訓的。而且這還不是他家的祖訓,而是朱家的。
到了城樓處,可以清晰的看到一千東江鎮列為一個步兵方陣和兩個散兵陣。步兵方陣長槍林立,士兵踏著整齊的步伐前進,雖然數百人,但那動作宛如一人揮臂般自然。
兩翼的散兵陣型雖然兵力不多。看似散亂。但仔細一看,發現每一個士兵附近都有最少兩名士兵可以支援他,如果靠內的,更是五個左右的支援點,宛如一朵朵綻放的梅花一般。步兵方陣過去了。是火銃兵。百多名被僱傭來的朝鮮民夫在前方土地上插入已經紮好的稻草人。每個稻草人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放在朝漢城城牆方向。…;
李適的臉色立刻變了,他可不是小兵,對此還抱有懷疑,認為這可能只是偶然的。李適知道自己肯定是得罪了唐繼光,唐繼光這才給自己來個下馬威!難道是擁立興安君的事情?不大應該啊,這是朝鮮的事情,用得著他唐繼光干涉嗎?如果是大明皇帝,這還差不多!
如果唐繼光知道李適此刻的想法,恐怕一定不會同情李適的遭遇。李適在軍事上也許不錯,但在政治上是一個典型的白痴。居然理所當然的忽視了唐繼光的感官,認為這事情天啟帝才會來管。
事實上朝鮮立大王的事情,還真不是天啟帝的意見最重要,反而是禮部的意見最重要。皇帝對於這些附屬國的感官還真一般般的,反而出使過附屬國的禮部官員,或者平時多接觸的禮部官員,他們說的話皇帝信了個十成。
毫無疑問,鄰近朝鮮的東江鎮,在這事情上意見佔據很重份量。就算禮部官員說綾陽君好的,唐繼光也可以說,你出使的時候已經過去了,綾陽君剛剛開始的時候也許是好的,但現在已經縱馬於聲色了!什麼?不可能!君不見,唐玄宗等君王,剛剛開始勵精圖治,後來就了起來嗎?你敢保證綾陽君一定會一如既往下去嗎?
就在李適思索緣由的期間,東江軍的三百火銃兵已經準備妥當了。
三百人分作三排,並非是表現在破虜堡大戰中的三段擊,而是傳統的三疊陣。之所以是這個原因,那是建奴那裡缺少火器,而且唐繼光也不大相信,建奴會大規模發展火器。君不見,後世從康熙到乾隆都壓制火器的發展嗎?難道這些被磚家叫獸鼓足的賢君聖皇真的有眼無珠,不知道火器的厲害嗎?
自然是因為建奴人口稀少,唯恐人數眾多的漢人有了火器後,反清復明!而現在遼東那裡,建奴在人口上也不佔據優勢,唐繼光還真不大相信努爾哈赤敢發展火器。
而朝鮮則不然,朝鮮自從日本入侵後,就對當時威力巨大的“鐵炮”情有獨鍾,從明朝那裡學去了鳥銃製作和使用的方法。國內的鳥銃兵有差不多萬人上下!比之遼東邊鎮鳥銃最強盛的時候,朝鮮所擁有的鳥銃都比之更加多。
閒話休提,言歸正傳。
“砰!砰!”火銃聲大作,硝煙瀰漫。
在火光中,前方的稻草人,宛如被鐮刀掃過的禾苗,一下子就倒了小半,餘下沒有倒的,也是宛如殘花敗柳那般,這裡黑了一塊,那裡少了一截。未完待續。。)
第388章 耀武揚威漢城外【下】
第二排火銃兵把手中的火銃遞給第一排的火銃兵,第一排的火銃兵接過來,同時把手中已經射空彈藥的火銃送到後方。宛如一條傳送帶一般,第二第三派的火銃兵分工合作,你放彈藥,我用鐵條夯實火藥和點燃火繩。這就是傳統的三疊陣。
相比起三疊陣,東江軍的東江火銃這才是最叫李適臉色發青的。八十步!足足八十步遠,雖然是稻草人而已,但如果換是無甲步兵,也能夠擊殺之!
而朝鮮雖然多山,需藏也不少,只是技術落後,朝鮮當時鍛造技術很是落後。武器還好說,甲冑方面,能夠有三成披甲率,便是強兵中的強兵。普通鄉兵更是穿著平時的衣服作戰,最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