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部分(第2/4 頁)
群來說,這玩意的需求量肯定小不到哪去。
還是持之以恆的需求,完全符合林森的設想了,做成一個大產業也沒有任何問題。
與之情況相似的還有海苔,也就是紫菜這類的,除了前面兩種做法,也可以按照後世的法子,做出調製口味的烤海苔幹,當做相對貴一些的零食也是非常不錯的嗎。
最後卻是最為重要的一種,那就是鹽!
大唐這會的鹽大部分還都是井鹽和所謂的青鹽,因為鹽井的相對集中和運輸的不便,有些地方吃鹽依然是個大問題。
即便是糧食連年豐產的現在,醋布這種東西依然有著很大的市場。
要不是林森穿越到了長安城周邊的話,這吃鹽也會是個大問題的。
而那些精緻的青鹽價格很是不菲,用青鹽刷牙這麼奢侈的行為,也就只有那些個大家族的才能享受的到了。
因為大唐這會主要用的還是煎鹽法,靠著這種土法子將一些鹽鹼水進行提純,弄得好得到的就是所謂的青鹽,那不知要多經歷多少道工序的提純才成。
普通的弄出來的就是簡單的粗鹽罷了,顏色那叫一個精彩,弄不好還會有很多雜質在裡面,因為重金屬超標這類的原因,吃死人也不是沒有。
產量沒有保障,造價還很高,再加上運輸不便,鹽井大都在一些犄角旮旯的地方,所以就造成了最為重要的鹽的供應反而沒有那麼及時。邊軍還好一些,他們都有自己的鹽井在,可是除去長安這種地方,普通的州縣鹽的供應就頗有點捉襟見肘的意思。
如此不難想見如果林森海鹽曬制技術的設想成功了,壓根就不用愁銷量的問題,基本上是有多少就被拉走多少啊,場面之火爆是絕對可以預見的。而這種產業那是相當的穩定,只要有人肯定就需要吃鹽吧,那麼物美價廉的海鹽相較那些看上去就粗製濫造的井鹽肯定就更有優勢啊,再加上登州這邊的運輸網路四通八達,相較於那些鹽井來說,自然就能輻射到更大範圍。
而原本最需要擔心的制度問題,也就是通常以為的“鹽鐵專營”這事,放到林森這卻並不是大問題,起碼在前期在他在任期間,這個是很有保證的。
林森手裡是有李世民的密旨在的,本就有便宜行事的權利,只要不是乾的太出格,所有人都沒法用這個來給他找茬了。
再一個其實和大唐這會的鹽業政策有很大關係,大唐這會並不是人們印象中的一體專營,搞了一刀切,而是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分成了許多種不同的政策。
對前隋的制度有繼承,也有創新。
徵稅制就不用說了,定額繳納鹽稅的多一些,官營制則有民屯,也有軍屯,自然是根據當地情況來的。
軍隊較多的邊州,自然是用軍屯官營的方式了,而民屯的鹽田也屬於官方,但是民眾是有分成的。
而其中也有些地方特產比較受歡迎的,官方會直接用這些特產來替代官府的分成部分。
一些個產量較少的鹽井,甚至可能採用無稅制。
這些都是隋代以前曾經有過的措施,唐朝政府繼承了下來。
而以鹽代租制、租佃制,隋代以前未曾有過,是唐代的新制度。可以說是相當的靈活多變了。
林森這邊因為靠著海,手底下還有這一千多號大頭兵在,再用上曬鹽的法子,這個產量肯定會是相當可觀的,無稅是絕對沒可能的。
那樣林森就不是收服手下了,扣上個邀買人心的帽子都沒跑,典型的損公肥私啊。
所以官營還是一定的,只不過是類似民屯的軍屯式官營而已。
也就是說他手下這些兵士是有分成的,這樣想來足以讓他們保持幹勁了。
第四百一十九章 熱火朝天
說幹就幹,想的熱血沸騰的林森,很乾脆的就帶著人開工了,最先開始弄的當然是……拌海帶絲還有烤海苔啊。
對於一個吃貨來說,自然是先把吃的弄出來再說別的。主要也是他來到大唐這麼長時間了,都還沒嚐到這兩樣東西的美味呢。
到廣州那邊心思都不在這上面,天天都在頭疼怎麼處理和那些坐地戶的關係,怎麼維持彼此之間的局面,怎麼權衡彼此的利益,哪還有心思琢磨這些啊。
一直都是和兵士們一起吃的大鍋飯,說實話壓根都不太清楚自己吃到嘴裡的是什麼。
而這次過來出任務,就感覺沒有那麼累了,這裡主要指的是心累,因為和當地官員還有那些坐地戶打交道是很少的。
既然相看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