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第2/4 頁)
在熟悉過一段時間後,基本上就能做到所想既所得了,腦海裡想把這個字寫成什麼樣子的,寫出來就是個什麼狀態,如果論起對趙孟的臨摹,大概是無人能出其右了。
當然放到大唐這會來說,林森這一手,已經可以說是開宗立派的一代書法家了,畢竟那趙孟能被後世評為“楷書四大家”之一,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這書法造詣之深也是可以想見的。
有了這樣一個基礎後,林森又慢慢的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尤其是因為性格和經歷的不同,林森的字所傳達出的精氣神,肯定還是有別於趙孟的,漸漸的也有了自成一家的氣候。
要不然上次李世民見到林森作為禮物送上的那些作品時,也不會那麼驚訝了,畢竟李世民的一手飛白體也是當世有名的,而且手裡也有著不少二王的真跡,那見識絕對是非同凡響的。
連他都驚訝萬分,可見林森的字絕對是獨具一格的,可不只是看著漂亮,其實虛有其表的銀樣槍頭而已了。
而林森寫的是一句“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也是出自《老子》的名句。
後世的林森就很喜歡這一句話,經常當做自己的簽名來用,對這一句話可以說有一些理解吧。
再加上趙孟的楷書也多承自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倆,同時深受黃老之學的影響的,寫這句話同樣能夠很好的體現出趙體的精髓來。
至於林森為什麼會知道的這麼多?其實很簡單,因為林森後世就是沂州人,搬進城裡住以後,就一直居住在王羲之故居旁邊,這要是連王羲之和趙孟這類的書法名家都沒一點了解,也太不像話了吧。
那周圍的幾條街,更是成了各式書法工作室和名家匯聚之地,林森天天打那邊經過,逢年過節的少不了還要去逛遊一圈,看看他們的作品,總要受些薰陶嗎。
況且他的書房裡就掛了一幅趙體的作品,寫的就是他最愛的這一句,還是他後世的父親,找一位精研趙體的朋友給寫的,自然是印象最為深刻了。
“好,郎君這字,分明脫胎於某家先祖之軀殼,卻又別具一格,儼然已是自成一家了。
反倒是某一直囿於先祖之榮光,徒具其型耳。慚愧,慚愧,是某輸了。”
這位倒也乾脆,看過林森的字以後,很是痛快的就承認了技不如人,看來真是位坦蕩君子。
既然人家都反過來捧自己了,林森自然是不為己甚,少不了也誇讚了對方几句,順便謙虛一下。
最後想了想,林森乾脆提出和對方交換各自的作品的想法,沒想到對方也痛快的答應了,看那樣子分明有點得償所願的意思,很是意外和驚喜的樣子,怕是早就有這心思了吧。
林森其實也是覺得能夠收藏兩幅這樣的當世名家的字,回頭讓子孫傳下去,也算是一筆龐大的財富啊。
嗯,回頭得把什麼諸遂良啊,閻立本啊,這些書畫名家的作品全都收集一下才行啊。
不過眼下既然已經比試完第二場了,書法上贏過了王家的人,孔穎達他們總該無話可說了吧?
就算把經學算作第一場,自己乾淨利落的認輸了,那也是三場兩勝不是,怎麼看自己都可以走的理直氣壯了吧。
果然沒滋沒味的客套了兩句,一時之間他們也實在沒法繼續挑事了,雖然沒有坦然的承認失敗,不過意思其實也就是這個意思,只不過出去後怎麼說又是另一回事了。
主要這幫人更多的造詣還都是在經學方面,專研各種經典的多,林森那一痛快的表示不會,他們一傢伙沒了用武之地啊。
這幫人基本都本著經學為正朔的想法,可不會有哪個人跑出來跟林森比試詩詞的,要不然他背過的唐詩三百首,說不定就有能夠派的上用場的了,可惜了這個裝叉的機會啊。
“庶子,小子有個問題想要請教下,《泰伯篇》之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到底該如何斷句呢?”
林森覺得總讓人家來挑釁自己不太好吧,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是時候送個驚喜過去了。
“小子想到了幾種方式,不知道哪種更合適,還想請庶子及各位賢達解惑。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沒等孔穎達他們接話,林森馬上就丟擲了問題。
林森說完以後,就靜靜的看著這些人的反映。孔穎達他們本能的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