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4 頁)
作。這很不容易,作者厚積薄發。如果頭腦空空,沒有積累,恐怕只能說些空話。石頭裡是榨不出油來的。”
這樣的事例,在艾豐決非個案。如果他不是經常想著“總理想的事情”,縱然有生花妙筆,也決不可能在兩小時內寫出如此帶有全域性性、戰略性的大文章。大文章來自大抱負、大眼光、大思路。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推薦序一(2)
這也使我經常想到一個問題:時下新聞界流行一種說法——“現在的記者太浮躁”。什麼叫“浮躁”?就是缺少大抱負、大眼光,熱中於一些小事、小利、小是、小非。讀讀艾豐的新聞生涯和成長道路,也許會有些感悟。因此,當最終沒有選擇“想總理想的事情”作為書名,我是略感遺憾的。
我一直記得新聞界前輩吳冷西同志生前對我說過的一番話。他說,毛主席對報人最佩服的是張季鸞。他老人家認為張季鸞的特點一是會寫文章,是大手筆;二是會“串門”,不論多大的官、多高的門檻,他都能出入無阻,廣交朋友,所以他心裡裝的事情特別多。冷西同志說:“我希望你能向他學習,當個大記者。”
當時我笑道:“我老了,沒有這個雄心壯志了,艾豐還差不多。”
趁著艾豐傳記出版的機會,我現在把冷西同志的話轉述給他。這事以前沒有向他說過——怕的是又被人認為助長他的“狂”勁兒。現在艾豐也快步入“老之將至”的行列了,說說無所謂了……
艾豐評傳
想總理想的事情
。 想看書來
推薦序二
張瑞敏
艾豐是名人。
我認識艾豐,就是從“名”開始的,不過,這個“名”是指“名牌”。
我是1984年12月來到海爾的前身青島電冰箱總廠的,當時工廠的狀況是虧空147萬元,瀕臨倒閉。為了改變工廠狀況,引進了德國利勃海爾電冰箱生產製造技術。
“德國造”在世界上的美譽,尤其是德國人的質量意識,給了我深深的印象與刺激,因此,剛開始做冰箱時,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是抓質量。但是,那時比抓質量更難的是人們對質量的認識。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環境、供求關係決定了人們不會去關注質量,更別說創名牌了。
因此,1985年當我對青島電冰箱總廠的發展提出走“名牌戰略”時,我們的幹部沒有多少人對此有理解,甚至有人覺得“名牌”是一個遙遠的概念。這也不能責怪他們,因為當時青島電冰箱廠門口每天都有人在以1500元左右的價格收購一張“琴島—利勃海爾電冰箱票”。在這種狀況下,你要幹部、工人認真地抓質量、創名牌,他們認為你的話不著邊際!“砸掉76臺不合格冰箱事件”就是在那時發生的,當時似乎只有用這種在現在看來有點過激的方式來喚醒大家的質量意識。
因此,在這種思緒下,當我接觸到艾豐關於名牌的言論時,就像遇到了名師與知己!其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