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倍。不錯,春蘭空調賣得不錯,但是如果只靠賣空調和賣空調賺的錢擴大再生產,4年就翻了50倍,我們有理由懷疑你是暴利。希望你作出解釋。”
陶建幸掰著手指頭就算起了經濟賬:“為了把企業做大做強,我們也想了好多辦法。我們的空調賣得多了,原來的空調廠不適應,就需要建第二個空調廠。建這個空調廠需要1億元的投資,但我們公司的自有資金當時只有1000萬元,還差9000萬。於是,我們就把資產投資當做一種經營方式來運作了。我們提出這樣的條件:誰投資3000萬,三年之後不僅把投資還清,企業還給他10%的股份。這種辦法很有吸引力,很快有三家願意投資,這樣就湊了1億元,把第二個廠建好了。由於當時春蘭空調的市場很好,三年之後,三家投資如期還清,並把30%的股份給了他們。從春蘭的角度看,三年前投資1000萬,三年後握有1億資產企業70%的股份,也就是變成了7000萬……”
陶建幸胸有成竹、滔滔不絕地說了兩個小時,中間還夾雜著一些討論。
艾豐傾聽著,更深入地思考著。陶建幸的回答可以說用事實澄清了大家心中的問題,但怎樣把春蘭的經驗凝練起來呢?
艾豐後來回憶說,這是一個非常艱苦的思考過程。從不瞭解情況,到掌握情況;從掌握情況,到理出條理;從理出條理,再到把握其中的內涵;從把握其中的內涵,再到凝練出恰當的理論概念。這一切要在短短的兩三個小時內完成,談何容易!思維在緊張地執行著,猛然間,他奇想突發,不知道怎麼腦中就蹦出一個詞來——“資本運營”。對!就是它了。想出這麼一個詞,連他自己都有些激動了。
到最後總結的時候,艾豐丟擲了自己的觀點,講起話來也越發神采飛揚:
“依我看,陶總管理企業的確是有獨到之處,春蘭的成功經驗,用一句話來概括,我認為,就是資本運營。”
資本運營?這是一個當時還從來沒有聽說過的詞。因為很長時間以來,資本是一個帶有某種禁忌的詞彙,它幾乎是剝削的同義語,資本主義要打倒,資本當然就應該列入被消滅範疇。現在居然用它來概括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經驗?!
“企業當然要搞產品,要經營資產,要涉及金融,要打造品牌,但這一切,在陶總的頭腦裡,都在資本運營這個總的理念下進行。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
接著,艾豐根據春蘭的具體實踐,概括出了資本運營的五種形態:第一種形態叫產品經營。企業不是為了搞產品而搞產品,搞產品是為了賺錢。第二種形態叫做資產經營。企業不僅要經營產品,還要把資產當做產品來經營。上面說的建第二個空調廠,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資產經營的成功可以使企業獲得更快的發展。第三種形態叫做房地產經營。地方支援春蘭的發展,批給它很多的地。這個地隨著發展就增值了,地產增值就等於資本增值,之後再和人家合作,就有了更多的資本。第四種形態叫做金融經營。金融經營包括在金融機構中投資,還有股票、期權、債券等。第五種形態叫做無形資產經營。無形資產包括商譽、網路、專利、品牌等。
研討會結束以後,艾豐把春蘭的經驗以資本運營為主題寫成了新聞報道在《人民日報》上發表。
“影響中國發展程序的人”(2)
文章發表之後,他還是覺得不過癮,總覺得這件事不能到此為止,“資本運營”既然作為一個理論性的概念提出來,就需要從理論上做進一步的闡述。於是他從市場經濟的角度對中國企業改革開放以來的進步軌跡作了分析。這個軌跡大概是:從產品生產到產品經營—從產品經營到資產經營—從資產經營到資本運營。既然資本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只有抓住這個核心,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才有可能抓住企業管理的核心。說穿了,企業是資本運營的主體,企業體制改革的目標,企業管理的提升方向,其實都是為了企業更好地運營資本,抓住了資本運營才算抓住了企業改革和發展的牛鼻子。基於這樣的考慮,艾豐又提筆寫了題為《談企業管理的改革和提升》的理論文章,作為內參發表。
這篇文章立刻引起了時任國家經貿委主任王忠禹的注意。他在文章上做了批示: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建議在《人民日報》理論版上公開發表。很快這篇文章放在《人民日報》理論版上發表了。
文章發表以後反響很好,好多企業負責人打電話詢問。“艾豐同志你還有這方面的專著嗎?你的這個文章寫得很好,就是太簡單了,我們企業覺得很重要,所以想多瞭解一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