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1/4 頁)
就在眼前,而大王猶自猶豫不以為憂,大王縱然不以己身為重,又將宗廟社稷置於何地?大王不用敬德之言,敬德只能辭去,歸隱山林再為草莽,不能留居大王左右,交手受戮,還望大王善納眾人之言!”
長孫無忌點了點頭道:“大王若不從敬德之言,這一場征戰不用算亦知其敗!東宮待大王如寇仇,大王待東宮以手足。如此態勢不均,而大王之心又不能定,明知必敗之戰,敬德等眾將豈肯為之?再由於彷徨下去,眾將必不復為王所有,無忌亦當相隨而去,不能復事大王矣!”
李世民沉吟了片刻,說道:“你們應當知曉,此番我們所面對之敵,不僅有太子和齊王。只要我們在長安城內動起刀兵,便是父皇之敵,朝廷之敵,社稷宗廟之敵。於天下人眼中,父皇是君,我是臣;父皇是父,我是子,太子是兄我是弟。若不能取得皇上地支援,我們在長安城內所冒風險就是萬世之險,故而我才提議待太子不道,我們再起而討之,這樣不僅無虧臣道,也無虧孝道。你們儘可預做謀劃,然本王所言,亦未可全棄。”
尉遲恭急道:“大王在戰場上何等智勇,如今臨大事怎麼這等糊塗?大王今處事有疑,是為不智;臨難不決,是為不勇。且大王麾下三府軍士,在外者今已入宮,擐甲執兵,事勢已成,此事關乎多少人的身家性命,已經不是大王一人之事了!”
一旁的杜如晦看了看長孫無忌和尉遲恭這一文一武兩大說客,眉間隱有憂色。房玄齡卻坐在一旁冷眼旁觀一語不發。
侯君集猛然間想起了十幾日前李世民與自己在承乾殿內的一番言語,轉念間,已知這位秦王的心事何在。他微微一笑,淡淡問道:“大王以舜為何如人?”
李世民笑道:“舜,聖人也!”
侯君集拍手道:“這就是了,使舜浚落井不出,則不過井中之泥罷了;塗廩不下,則不過廩上之灰罷了,安能澤被天下,法施後世乎!是以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只有留得有用之身,方可全忠義,盡孝道,施友愛。大王今日被逼無奈先發制人,正是為了日後能於社稷盡忠,於皇上盡孝,於天下子民廣施仁愛!”
房玄齡馬上介面道:“侯君集此言不確,何須待得日後?大王今日之行,本身就是於社稷盡忠,於皇上盡孝,施天下子民以仁愛!”
李世民瞳孔猛地一陣收縮,他仰起頭道:“即如此,你們就議個日子吧!”
幾個人相互回顧了一番,提在心間的一口氣這才鬆了開來。
尉遲恭道:“末將以為不能待齊王離京,否則能將兵者悉數離大王而去,大王那時除了任人魚肉,再難有其它作為了!所以本月初五是個坎兒,最遲不能遲於初五了!”
房玄齡道:“臣下倒是以為初五這個日子不錯。那一天齊王府的護軍齊集南城外的昆明池,太子部將薛萬徹等人也要提前去那邊為太子安排警戒護衛事宜。到時候城中的東宮齊府兩軍實力削去大半,統軍將領也不在城中,群龍無首,只要我們動作迅速,城外的宮府軍還來不及反應,大事便已定了!只是,城內劉弘基的城防軍卻不大容易對付……”
李世民擺了擺手,淡淡說道:“劉弘基那邊不用太費心思,他的兵進不了內宮城,而且他那邊自有淮安王叔去安頓撫慰,到時候也不求他幫什麼大忙,只要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理會內宮裡的事情就無大礙!”
房玄齡正容道:“大王此言差矣。劉弘基的軍士雖說進不了內城,然則內廷三省、政事樞要、六部九寺十二衛所,均在其所統屬的南衙掌握之中。到時候即便我們掌控了內宮局面,沒有中書草敕、門下複核、尚書傳宣,新的政令敕旨如何能公佈天下?不發則已,一旦發動,大王必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太極宮和朝廷中樞掌握在手中,否則即使誅了太子和齊王,也穩不住長安局面!”
李世民沉思半晌,點了點頭道:“房公所言有理!”
他目光一轉,問坐在房玄齡身側的杜如晦:“杜公以為呢?”
杜如晦口氣極為乾脆:“必要劉弘基一兵一卒不得逾朱雀門以北,待我們控制南衙之後,務要他按我們頒發的敕令控制各部寺臺司親郡王府及在京所有五品以上官員府邸,並在京師全城戒嚴。”
李世民撫著腰間的魚帶沉吟片刻,點了一下頭:“王叔當能夠說服劉弘基!”
長孫無忌道:“劉弘基的態度若能明確,那麼事情的成敗關鍵,就在北面的玄武門了!”
一言甫出,在座諸人情不自禁地緩緩點頭。
玄武門為禁宮北門,緊倚著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