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報告及對之提出質詢。同時,為了應付即將崩潰的局勢,又制定了所謂《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從而為蔣介石權力的擴大,掃清了障礙。
在“行憲國大”籌備期間,有一個資訊值得注意,就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活動及司徒雷登與其接觸和對其評價。
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發源於抗戰期間的憲政運動,1943年2月,譚平山、陳銘樞、楊傑、柳亞子、朱蘊山、王崑崙(*秘密黨員)在重慶召開*同志座談會,抗戰勝利後的1945年10月成立三*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並以重慶和上海為活動中心。1946年4月,在*南方局、*廣東臨時省委、東江縱隊支援下,李濟深與何香凝等在廣州又發起成立中國國民黨*促進會(簡稱民促),主張“結束黨治,建立聯合政府,節制資本,平均地權,實現三*義”。
1947年10月,民聯和民促在香港開始籌備中國國民黨*派聯合代表大會。第一次籌備委員會議1947年10月31日在香港舉行,民促和民聯的相關領導人李濟深、柳亞子、蔡廷鍇、朱蘊山、朱學範等都出席了會議,這次會議透過先前籌委會擬定的一系列決議案。在後來又召開的籌委會會議基礎上,同年11月12日(這一天恰為孫中山83歲誕辰日)舉行國民黨*派聯合代表大會的開幕會議,主席團成員中增列了何香凝和馮玉祥,並選舉宋慶齡為總主席,李濟深為副總主席。
會中,李濟深致了開會辭,其主要內容包括:(1)蔣介石竊黨賣國破壞和平;(2)民革前身上溯自鄧演達、彭澤民等組織的中國國民黨革命行動委員會;(3)強調三*義為最適合中國環境的主義;(4)*的新*主義即三*義,任何政黨的黨綱均不能超出三*義的範圍。19
會中,何香凝、彭澤民、王卓山、蔡賢初、陳其瑗、朱蘊山、張文、何公敢等人作了講演,他們認為,復興國民黨的時候已經來到,強調“三*義為最好之種子,三大政策為最好之園地”,要復興國民黨,首先要復興三*義,認為“民生主義耕者有其田,即今日共產黨土地政策”,“民生資本主義可能和平轉入社會主義,所以我們可以和共產黨以及其他*派合作。”20 。 想看書來
傳教士外交家(6)
12月25日,代表大會又召開全體會議,這次會議仍由李濟深致詞,何香凝在講話中提議將三大政策中的“容共”改為“聯共”,將“扶助農工”改為“耕者有其田”。21
1948年1月1日,在香港堅尼地道舉行了民革正式成立大會。推舉宋慶齡為民革名譽主席,李濟深為主席,發表了《成立宣言》,強調:“三*義為救國唯一良方,中國國民黨仍為中國革命的領導政黨。”
對於民革的成立,1948年3月8日,*中央發言人發表談話,表示歡迎。
司徒《報告》第一次提及民革是1948年4月17日,他在給美國國務卿的報告中引用民革負責人蔡廷鍇當日的談話,說宋子文告訴李濟深,國民黨政府有可能在大約3個月內崩潰,而蔣將失去權力。司徒雷登說,蔡廷鍇暗示李濟深希望在6個月內發動軍事起義。司徒雷登還透露了在近期訪問廣東時,廣東省政府主席宋子文與他的談話內容,宋認為如果中央政府垮掉,蔡(廷鍇)會與他(宋)合作。
軍事起義的參與者是軍人,民革的李濟深究竟掌握了多少軍隊可以發動軍事起義,這是一個需要研究的問題。
李濟深(1885—1959),廣西蒼梧人,北京陸軍大學畢業,從粵軍起家,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黃埔軍校副校長,軍中門生眾多,曾自撰一聯:“國內陸軍皆後輩,粵中名將盡門生。”李是反蔣的主將,被調任軍事參議院院長閒職後,聯手馮玉祥、龍雲等,進行軍事策反工作。
筆者認為,李濟深雖然軍中門生眾多(張發奎、餘漢謀、薛嶽等均為李的舊部),但他所寄望的是“桂系”,而要*的桂系將領響應他的號召發動軍事起義的現實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報告》後來又多次提到李濟深的民革,司徒雷登認為如果民革和李宗仁“保持密切聯絡”,那麼,蔣介石從政壇上消失是“指日可待”,而美國“必須謹慎地注意事態的發展”。他認為由於蔣介石“沒有能力認識中國最近的發展,並使自己適應這些發展、變化”,22所以“民革得到廣泛的支援”。23民革的“基本目的是在中國建立新的國民黨政府”,24而李濟深打算組織的是“聯合政府”,並與*進行了協商。司徒認為,李濟深如果作為新領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