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鏡片兒的用途就更大了。從只想看到二哥回來擴充套件到——看所有來的人及後院的動靜。每當大門一響( 我家是鐵皮大門,每次有人進出,總會發出咣咣聲音 ),我和三哥就會不約而同回頭注視著後視鏡,這已成了一種條件反射。
從那裡,我們看到了二哥從遼寧回家過年的幸福場面;從那裡,我們送走太多太多的客人,迎來了太多太多的朋友。沒有了它,我和三哥就像少了一隻眼睛、一隻耳朵,生活的空間一下就小了許多倍。夏天的時候,那裡是綠樹,是藍天,是一片向日葵;秋天,那裡是秋的飄香,是喜悅,是一縷淡淡的思念。
我和三哥在後視鏡中看世界,它已成了我與三哥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每年,一到冬天的時候,因為怕冷,要在小後窗戶外邊釘上一層塑膠布,就算是再透明的塑膠布也有礙視覺,所以以前每年冬天一釘上塑膠布,我們這個後視鏡就該“休息”了;可這兩年卻不同了,因為三哥突發奇想:冬天不用塑膠布了,在外玻璃上再弄一塊玻璃“貼上”,這樣我的後視鏡就再也不會“下崗”了!而且,在2002年,我還破天荒頭一次在後視鏡中看到貼對聯和放鞭炮的喜慶場面。
當然,說得這麼熱鬧,畢竟它只是一個後視鏡,它的照射範圍其實是很小的,大約也就一米左右,視野範圍很小,只是一個門洞的範圍。雖然範圍很小,但它畢竟是我們瞭解外面的一個通道,透過它也確實讓我們擁有許多激動時刻。
平時,我對後視鏡的關注程度沒有三哥高,但每當有重要時刻,我就會盡量將身子向右擰,將頭儘量向右回,注視起這後視鏡。那什麼時候是我的“激動時刻”呢?可能令我激動的時刻相對外邊的人來說,總有點“小兒科”,但那又有什麼了不起的呢?媽媽去郵局取包裹就是一個激動時刻。每次估計媽媽差不多該回來的時候,我就時刻注視後視鏡了。大門一聲響,媽媽回來了,我的心跳開始加快。那次媽媽是去郵局取二哥郵來的磁帶。媽媽開始走過我的視野——後視鏡了。她身穿一身平時不常穿的灰色衣服,腳穿一雙極為乾淨的白鞋。媽媽知道我會在後視鏡中看著她,於是當媽媽走過我的視野——後視鏡時,她笑了,舉起右手,用食指當槍,左眼閉右眼睜,“瞄準”後向我打了過來,我笑了,真的很開心地笑了。
令我激動的時刻還有媽媽取信回來、夥伴來玩的時候,這個後視鏡就是我生活中“激動時刻”的見證啊!
一塊小小的後視鏡,一方小小的天地,一種生命的無奈,一條長長的通道……我將唱著鏗鏘的青春旋律從這裡“走”出——走向那片心靈的聖地——走向一片廣闊的天地!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十七章 感動生活的每一刻(3)
那麼難忘,在瓜地的一天
雲成對每次能出院子的經歷都有“過節”的欣喜……
1992年夏天( 雲成13歲 ),在我家瓜地和二哥三哥看瓜的那天讓我終身難忘。
那年爸爸看鄰居們都種西瓜和香瓜,而且很掙錢,就到外地買來西瓜和香瓜子,在一塊小地裡種上了。過了幾個月,西瓜和香瓜長勢都特別好,但欣喜之餘爸爸也為丟瓜發愁,於是他就也在瓜地裡搭了一個窩棚,讓正放暑假的二哥去看瓜。
二哥一去看瓜,我和三哥在家都覺著沒意思。因此我們就有了一個念頭——跟二哥一起去瓜地。
第二天我們讓大哥開小四輪車把我們送到了瓜地。
一走進瓜地,先看到有些發黃的葉子下面一個個圓圓帶蒂的香瓜,靜靜躺在地上等人摘。同時有一種瓜香、草香混合的味道撲鼻而來,沁人心脾。
耳邊是悅耳的鳥鳴,眼前是旖旎的風光,和空氣中如溪流一樣的和風,這一切讓我如此舒服和興奮!
在莊稼地中我一眼就看到窩棚了,從遠處看它就像是一個小草垛。在窩棚旁二哥正在用鐮刀割著什麼,我和三哥立刻激動地喊:“二哥!”
二哥一看我們來了,立刻放下鐮刀,笑著往這邊跑來。而我們也別提多高興了。我們會合後大哥先把我抱進了窩棚。
一進窩棚一股香瓜味撲鼻而來,我坐在了用木板和磚搭的板床上,床上有幾件衣服和幾本書,瓜窩棚的四周全是蒿子,上面還有不少小花。
在窩棚牆上,我看見有一雙筷子,就拿過來看了看。只見在筷子頭上插著一段蒿子稈,我想:二哥可真有招,怕筷子髒了,插蒿子稈就沒事了。正看著窩棚裡的一切,二哥揹著三哥進來了,我笑著問二哥:“剛才你割什麼呢?”二哥說:“蒿子,瓜窩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