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那一句活,快買鏡子。”那一次他狼狽而去,以後雖然仍每月必至,每至必“暫借”若干,但不再談有誰迫害他矣。
該世侄是聰明之人,採取此策,我不怪他,蓋這裡有兩種可能:一是他明知沒人迫害他,但沒人迫害為啥沒飯乎?仍不得不製造出假想敵以提高身價;一是可能他真的受過委屈,而將假想敵加以固定,於是任何一個稍不如意,都以為是那假想敵在搗鬼。這是一種生物的原始嫁罪本能,君不見小孩子跌倒乎?明明是自己不小心,卻要打地。
有些兇殺案裡的兇手,仔細分析起來,實在沒有動刀、動槍、動手榴彈的必要,而竟自以為他是《水滸傳》裡的人物,悲劇便由此而生。柏楊先生有一友焉,執教某學堂,和同寢室的某教習勢如水火,他發誓非揍之不可,我怎麼勸他都不聽。他曰:“我寧願坐牢。”我曰:“寧願如何者,自信它不至於如何也,閣下宜手下留情。”他不服氣,結果把那教習頭上打了一個洞,法官要收押他,他才發慌,到處借錢賠償醫藥費,看他那可憐之狀,真不知當初何苦來也。
前已言之,個性是造成悲劇的原因,被人殺如此,殺人亦如此。有些兇手往往自己不成才,像拴到木樁上兇惡不馴而又甚為聰明的番狗一樣任何比它更偉大的實體是不可能的。如果假定它僅僅存在於,在它眼中觀察,這也不對,那也不妥,見人就咬,見影就叫,搞來搞去,轉來轉去,繩子都纏到木樁上,天地也隨之越來越小,終有一天自己把自己勒得出不來氣,但它卻硬是怪那些過路之人和日月所照射的影子。如果恰巧有一隻貓在屋背上曬太陽,也要將之恨入骨髓,曰:“老子在此受苦,你在那裡舒服,不下來把我的繩子咬斷,我不宰你宰誰?”
嗚呼,這一類人可以說很多,皆兇手的預備軍。改變之法,在於多讀書,在於社會給他可以維持其自尊的希望,然而,問題是,變化氣質,談何容易,大智慧的人才有能力見善而遷。個性既成,原子彈都無辦法,故兇殺案才層出不窮也。
布衣之怒
談兇殺案數日,餘意未盡,再說兩點,作為補充。
其一,光腳的人既無顧忌,則有鞋穿的人真難再穿下去矣。昨天有一朋友,也是大小之官,告曰:“照你的意思,要從根本著手,從氣質上解決,即令行得通,不知哪年哪月才收到效果,我們現在將如何哉?”蓋在上月之末,因分配房子問題,一個科員老爺曾指其鼻罵曰:“幹你老母,你只給我八個榻榻米,我教你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餘悸仍未消也。柏楊先生曰:“你回報他一耳光沒有?”曰:“我怎敢惹也?”我曰:“蠢哉,閣下,揍之準沒有錯!”一則是該科員有妻有子,有職業有房子,也是有鞋穿的人,只為了宿舍太小,便口出狂言,是借潮流而揀便宜也。二則分配宿舍,乃同階層的同事抽籤而定,合法而公平,他仍胡鬧,事後一想,自己都會發現自己站不住。
合法而公平,是有鞋穿的人治事唯一秘方,如再能在態度上保持和善,則根本不會有什麼兇殺案。《韓非子》上有這麼一則故事曰:某城大亂,大官狼狽出奔,可是跑到城門,已下鎖矣,再一看那守城門的傢伙,不由魂飛天外,原來該傢伙當初犯法,由該大官審理,判處刖刑,把雙腳生生剁掉,這一下子冤家聚了頭啦。想不到那守門的人竟不記舊惡,開了門放他一條生路。大官詫而問曰:“你捉住我不但可以報私仇,且可富貴,為啥不如此?”答曰:“我雖受刖刑,是我自己犯法,怪不得審判人員。當你判我刖刑的時候,我在堂下見你呻吟不語,面有痛苦惻隱之色,知你已為我盡了最大力量。”
我想這故事應大量印刷,置於每個有鞋穿的人的案頭,不但有助於他的做人,且可預防其被人在身上亂通刀子。蓋只要合法,他便口服;只要公平特“。,他便心服;如果再能把人當人,同情之,憐憫之,原諒之,在可能範圍內誠懇地幫助濟助之,即令事與願違,對他無補,人心是肉做的,我不相信上帝會特別加料,造一個專門忘恩負義的人,故意擺在你的面前。即令他蠢蠢然不會感激,亦不易生仇生恨也。
其二,還有一種現象,有其普遍性焉,那就是有鞋穿的人,再也唬不住人啦。文化水準日益提高,使人對事物都看得比從前更為透徹,觀察得也比從前更為清楚。從前那種對長官、對老師、對長輩的尊敬,多少含著一點江湖義氣,所謂“父要子死,子不敢不死;君要臣亡,臣不敢不亡”。一九四○年代之前,這種氣質固然已經很淡,但仍多少存留一些。而今恐怕是沒有這回事,代之而興的是民主社會所有的權利義務觀念,大家都是一樣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