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到一定程度時,幸福與財富的多少無關,有時甚至減少財富能增加幸福。所以我說“能夠想象一個百萬富翁一定比一個乞丐過得幸福,卻無法想象一個億萬富翁一定比一個千萬富翁過得更幸福”。
如果說幸福與財富成正比的話,那麼同時擁有等量財富的人應該是差不多幸福的,然後實事卻並非如此。比方說現在有兩個同時擁有100萬元資產的人,其中一個人的資產是從白手起家透過努力慢慢積累起來的,那麼他逐步積累這筆財富的過程也許就是一種享受幸福的過程。而另外一個人的資產是由於賭博從200萬元輸到只剩100萬元的,那麼現在他擁有這100萬元的過程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可見擁有等量的財富並不一定能同樣地幸福。
有人認為賺錢的過程一定是一個幸福的過程。但如果是用昧著良心的方式去賺錢,我想他賺錢的過程也未必幸福;有些人認為大把花錢一定是幸福的,實際上也不一定。比方說有些人花大把的錢去吸毒,這樣花錢不但無幸福可言,而且會嚴重損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說,用昧著良心的方式賺錢和用損害健康的方式花錢都是人類的不幸。
幸福是許多人一生的夢想。雖然財富未必能帶來幸福,但沒錢肯定是很難幸福的。所以要獲得更多的幸福,學會賺錢也是很重要的。但在現實生活中,擁有樂觀、進取的人生觀,更容易獲得財富。
幸福的人最重視健康和家庭,把健康放在第一位,把家庭放在第二位,把財富放在第三位。但是很多不幸福的人卻把財富放在第一位,把健康放在第二位,把家庭放在第三位。很多不幸福的人認為金錢對幸福而言是最重要的,他們渴望擁有更多的財富,而不惜犧牲家庭的幸福和健康的身體。有的企業家為了財富“起得比雞還早,睡得比狗還晚,幹得比牛還多”,在工作中過分透支自己的身體健康,成天疲憊不堪甚至積勞成疾。有個億萬富翁的父親向我訴苦,他想去見他的兒子還要提前10天預約,並且見一次面最多隻能交流30分鐘。我不知道那樣的億萬富翁真的過得很幸福嗎?
有的企業家本已身家幾千萬,但為了賺更多的錢,盲目擴張,給自己帶來巨大的資金壓力,對“不守信用”從來“不以為恥”,給很多的債權人帶來不愉快甚至痛苦。他財富的增加過程,卻成了增加自己壓力和使債權人更不幸福的過程。
很多人追求金錢的慾望永無止境,財富目標訂得太高,實際上已經很成功了,卻不感覺到幸福。品味幸福需要仰仗心靈的純淨和情操的醇厚。如果把財富看得太重要,就很容易陷入貪得無厭的輪迴中。
一個人的幸福感跟他的慾望是成反比的。如果一個人的慾望低於現實,他永遠是快樂的。所以民間流傳著一句俗話叫做“叫花子窮快活”。如果一個人的慾望總是等於現實,他就不很快樂也沒有什麼痛苦,這叫做“平平淡淡就是真”。而當一個人的慾望總是高於現實的時候,他是永遠無幸福可言的。一個“壽比南山說少年,住在金山說無錢,做了皇帝想登仙”的人就是很難感到幸福的。
一個感到幸福的人總是會向前看,覺得生命充滿意義,他們慷慨、幽默、感恩、快樂,對生活滿意度高。不幸福的人卻總是相反。
財富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其邊際效益就隨之遞減,而感恩、分享就成了幸福的重要來源。德國哲學家齊美爾說“金錢是一種介質、一座橋樑,而人不能棲居在橋上”。在經濟學裡,金錢的學名是“貨幣”,是換取勞務的工具。錢財從某種角度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當你用金錢去做某件事情時,金錢才會產生意義。而實際上,只有把財富轉換成幸福,這樣的財富才最有意義。畢竟幸福才是最終的目的。有時候,財富的減少還可以使人感到更加幸福。
財富與幸福(2)
去年,我的兩個老朋友姜老闆和段老闆因為相鄰房屋的“出路”問題發生了摩擦。吵了半年也沒有解決,最後發展到雙方拿起了武器。好在派出所民警及時趕到才沒有發生“火拼”。
在派出所調解時,有人建議姜老闆把房子賣給段老闆,這樣“出路”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雖然這個主意不錯,但又因為價格問題雙方談不攏,因為姜老闆認為他的房子按現在的市場行情應該值25000元(實際上也不值這麼多錢),而段老闆認為他自己的房子本來就太多了,買了也只能用來關老鼠,所以他只願意支付10000元(實際上也不只值這麼多錢)。因此兩家又沒有談成。
眼看矛盾就要繼續升級,於是我給他們出了一個金點子,即我花25000元錢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