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這個道理其實不難理解,我們這代人小時候,一分錢就能買幾塊糖吃,五分錢就能買冰棒吃,現在呢,最少漲了10倍。這幾年通貨膨脹,過幾年就通貨緊縮,反覆折騰的過程中,即使細心打理,你的錢都可能會縮水,更不要說放在家裡發黴了。要想讓你的錢不貶值,那就得理財。儲蓄是最笨的辦法。在我看來,一筆資產是否縮水,要看它的利潤是否高於銀行同期的定期利率,只有等於或高於銀行同期定期存款利率,才能算贏利。當然,可能很多達人會笑話我這個老土觀點了,因為必須還要考慮整個國家的經濟現狀、物價上漲等等諸多因素。不過,這就不是我一個小主婦要操心的事情了。
現在,回過頭再來看看“買房養老用”這件事。花幾十萬來買房,就算你正好有這麼多現金,還要花費一大筆的交易費用,如果你要貸款,就要還很多的利息。然後,每年都要交物業費、衛生費等等。假設我們把這件事看做一項投資的話,那麼,這些都是要從收益裡減去的。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你知道你的房子在30年後會變成什麼樣嗎?也許土地徵用,也許那個小區已經變成了荒涼的貧民區,也許會發生水災、火災、大地震等自然災害,這些都是不可知因素。相比較來說,買房絕對不是養老的好選擇,存在銀行裡或是買國債都比這個選擇強多了。如果你真有那麼多現金在手,完全可以投資更好的專案,說不定收益更大。好專案一旦賺錢,你還會為老了之後發愁嗎?
這樣比較來看,為30年後要住的房子買單真是划不來。
當然,你可以出租出去,但別忘了,一般大家選擇養老的地方都會比較清靜,清靜的地方適合養老,但不適合出租。
我不反對買房投資,看了我的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對房地產投資還是比較執著的,但我堅決反對囤錢在某一個專案上而不流動。買一個房子,在自己手裡放5~8年,不僅房子增值了,租金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這是個相對穩妥的投資選擇,既避免了快進快出導致的交易費用增加(五年內的交易稅費很高),又可以在能夠預見的時間範圍內規避那些不可預見的風險。而且,經過幾年時間,一些樓盤的各種配套服務基本完成,各項優勢都可以得到提升,此時再賣房,收益肯定很高。
很多人說,我也知道投資房產能賺錢,但是我沒錢啊,那我拿什麼去投資呢?其實,除非你是富家子弟,否則要想成為富翁,你就一定要知道如何賺“第一桶金”。先看一個故事。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4。 把未來的錢投資到現在(2)
爹對兒子說:“我想給你找個媳婦。”
兒子說:“不用,我願意自己找!”
爹說:“但這個女孩子是比爾·蓋茨的女兒!”
兒子說:“要是這樣,可以。”
然後,他爹找到比爾·蓋茨說:“我想給你女兒找一個老公。”
比爾·蓋茨說:“不行,我女兒還小!”
爹說:“這個小夥子是世界銀行的副總裁!”
比爾·蓋茨說:“這樣啊,行!”
最後,爹找到了世界銀行的總裁說:“我給你推薦一個副總裁!”
總裁說:“我有太多副總裁了,用都用不完!”
爹說:“這個小夥子是比爾·蓋茨的女婿!”
總裁說:“這樣啊,行!”
就這樣,一個傻小子就變成了比爾·蓋茨的女婿、世界銀行的副總裁。
哈哈,這當然是一個笑話,但是它說明了一個道理:預期理想是可以為現實服務的。同樣的道理,未來的財富也可以為今日的投資服務。
一個很簡單的投資——買房,就可以證明我這個觀點。以我自己為例,2004年我購買了一套總價16萬的房子,連首付、契稅及其他費用,我花了37000多元,貸款13萬。貸款就是花了未來的錢。房屋出租之後,租金正好用來還“月供”。2006年後,這套房子的價格上漲到了20萬,這還是保守估計,實際可以賣到22萬元以上。如果我按20萬賣掉,除去還銀行貸款大約12萬,還有一些契稅、中介費約5000元,實得75000元,減去買房時付的37000元,實際收益38000元。這相當於兩年時間資產翻了一倍。真正的增值部分是房子從16萬變成了20萬,透過貸款用小錢撬動大錢,37000元變成16萬,相當於用未來的錢進行投資,然而其他的費用是虛擬的。而你的獲利其實是建立在當初那37000元的基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