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尚處於啟蒙階段。隨機選讀了這個新興專業的陳志武,一直到1983年做畢業論文時才真正地碰了半年計算機。不過回想大學時代,他仍覺得頗有收穫。一方面,他掌握了數學的、工程的客觀研究方法,這為他今天研究經濟學打下了重要的基礎。與此同時,中國式教學的機械性、不注重應用,也讓他體會頗深:“我大學一、二年級一直在學微積分,但從沒有搞清楚微分、積分有什麼用。1986年我到了耶魯,學一門資產投資組合的管理課程,在給債券做風險評估的時候才發現,原來一階導數可以幫我們控制風險。我突然之間頭腦開竅了,這個微分、積分還有這麼好的用處。所以這些年,在國內我一有機會跟大學裡的老師或者學生交流,總是談這個感受,希望這種狀況有所改變。”另一方面,他利用那4年把英語學得很好。“那時,有一個同學每天早上回家把當天的《中國日報》拿到宿舍來,我們就輪著看。再就是聽《*》。我大學畢業時,讀英文的文章就像看中文一樣了。”
大學畢業後,多數同學分到了冶金系統的研究所或企業,陳志武則選擇了繼續讀書。他說:“做學問是我的最愛,我幾乎從來沒有真正想過,除了做學術研究以外,還會去做其他的職業。”在國防科大,他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如今在國內社科領域相當有影響的崔之元。1987年,他們就合作翻譯了肯尼思?阿羅(Kenneth J�Arrow)的《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Social Choice individual Values)。“崔之元是北京人,對社會科學非常熱衷。我跟崔之元交上朋友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我的英語特別好。透過和他接觸,看一些書,特別是後來接觸到了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自由選擇》(Free to Choice)、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的《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我慢慢地對以數理的方法研究經濟和政治問題產生了興趣。大概是1985年秋季,我基本上作了一個決定,就是放棄學工程。”
那時,中國的第一波留學熱從北京蔓延到了長沙,陳志武也開始準備申請美國的大學。“與社會科學有關的,我申請了耶魯。另外,我對用數理方法研究醫學也蠻感興趣,所以給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醫學院的一位教授也寫了信,他根據我的背景建議我放棄這個念頭。同時,我也申請了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一個專業。”但他沒有抱任何的希望,因為他無法考託福和GRE。1986年4月,已留校任教的陳志武收到了耶魯大學的錄取通知,耶魯每月還向他提供800美元左右的獎學金。
“我在美國的第一年,印象最深的就是發現雪碧怎麼這麼好喝。那一年,我不知道喝了多少雪碧。從那以後,我基本上不碰雪碧了。”陳志武還發現,美國大學跟國內的不一樣:“國內大學只要期末考好了就行,而美國大學平時佈置的作業都要算期末成績的。快到第一學期期末時我才發現這一點。耶魯每個學期有13個周,我到第8周都沒做任何作業,老師給我每份作業都打Later,這對我第一年的成績影響很大。不過,第二年我就把這個問題糾正過來了。”1990年,陳志武順利獲得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博士學位,進入威斯康星大學任助理教授。1995年,他獲聘為俄亥俄州立大學副教授,1996年擔任終身教授。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的4年中,他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地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經濟理論》(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與《金融經濟學》(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等主流學報上,內容涉及資產定價、共同基金、動態股價模型、股票投資盈利戰略等領域。1994年,他的論文《人口老齡化和資本市場》獲得了默頓?米勒(Merton Miller)研究獎(以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默頓?米勒命名),《日本基於產出為基礎的資產定價》獲得了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研究獎。他成為金融資產定價領域最富創造力和最活躍的學者之一,在美國、歐洲、日本,以及中國香港地區等地的金融經濟學圈子裡,知道陳志武的人越來越多。1999年,他被請回耶魯擔任終身教職。
一個學者的幸福與思考(3)
隨著職業生涯的一步步上升,陳志武身上湖南人喜歡挑戰的基因開始顯現。1998年,他創辦了Value E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