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可能是曾多次刊載張愛玲佳作的《雜誌》月刊主編吳江楓的筆名應賈盯頗域之戀》一文開首稱我在《頁城之戀》 上演特刊上說過一番祝坷,據黃也自在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九日仂報》撰文介紹,上演特刊執筆者有蘇青、實齊(何永康筆名)、柳雨生、吳江楓和張愛玲姑姑張茂淵等位,此文又恰恰發表在吳江楓編的《雜誌》月刊上,由此推測應賁很可能是吳江胡的筆名1。除此之外,沙岑、無忌和金長風三位顯然都是筆名,其真實身份一時難以查考。這是當時特定的社會政治背景所致,不足為奇,但這七篇劇評的史料價值卻是不容置疑的。
首先,由於《傾城之戀》話劇劇本至今尚未發現,《傾城之戀》上演特刊也至今毫無影蹤話劇《傾城之戀》是否有文字劇本存世,是一個迷。而所謂上演特刊,真實就是演出讜明書,當時觀眾不注意儲存。叉經半個世紀的滄桑,可能也已失矧,以至除了柯靈在《遙寄張愛玲》中披露了此劇上演的若干史實外,海內外長期以來對話劇《傾城之戀》幾乎一無所知。張愛玲本人關於《傾城之戀》的兩篇說明文字和這七篇劇評已成了研究此劇的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它們的相繼出土,無疑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此劇劇情不明的缺憾,有助於消除張愛玲研究上的這一個盲點。
其次,這七篇或長或短,或精彩或一般的劇評涉及《傾城之戀》的方方面面,頗具代表性。對如何評價小說原作,如何評價作者的改編,如何評價導演的構思,如何評價男女主角和其他演員的演技,以及如何評價配樂和置景等等,七位劇評人各抒己見,褒貶不一。肯定者稱此劇不失為一九四四至四五年間的一出好戲,充滿情調之美,是一首詩,一支悲歌,否定者稱此劇不能直接有益於國計民生,僅僅供於貴族階級欣賞,實在是一個並不爽快的戲:更多的則是有贊有彈,誰都不否認此劇在張愛玲創作史上的重要意義。因此,若從讀者反應來考察《傾城之戀》所具有的爭議性和所體現的非主流性,將會是耐人尋味的。
綜觀一部中國現代文學史。優秀小說改編成話劇仍然獲得成功的範例實在乏善可陳,田漢、許幸之、陳夢韶等人改編的《阿Q正傳》早已被人遺忘,吳天改編的《子夜》、羅明改編的《魯男子》又有幾人記得?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都有人改編過,但也只有曹禺的《家》有幸成為保留劇目,箇中原委錯綜複雜,不必在此贅言。相比之下,張愛玲就顯得與眾不同了。何況作者把自己的小說匠心獨運的轉化為舞臺形象,更屬鳳毛麟角,恐怕只有秦瘦鷗的《秋海棠》差可媲美\五幕景話劇《秋海棠》由作者秦瘦鷗自a改編,費穆、顧仲彝、佐臨聯合導演,一九四二至四五年問三次在上海舞臺演出'。儘管迄今為止的各種現代話劇史著作對《傾城之戀》隻字不提,張愛玲對四十年代話劇發展所作的獨特貢獻畢竟值得大書一筆。
(原載香港《明報月刊》1993年5月號)
讀《傾城之戀》蘇 青
流蘇是個好女兒,但她在戀愛市場上卻給人家估低了價,原因是她離過婚,再醮的物件一般都以為無非像那個姓徐的在海關裡做事,新喪的太太,丟下了五個孩子,他急等著續絃罷了。不料柳原卻看中了她。更不料其時香港適起變亂。幸運競使她正式成了他的妻子。從婚姻的保障而得到經濟上的安全,流蘇從此便可笑吟吟的暫時把生命告個段落了。
可憐的女人呀!
其實像範柳原般的男人,又有些什麼價值呢?一個華僑的少爺,嫖賭吃著樣樣都來,偶思螺蛤,垂憐到流蘇身上,當初還是打算自己出洋去,把她留在香港當情婦的。後來經過困難,總算良心發現扶她為妻子。讀到這裡我真要替流蘇舒一口氣,假如柳原真的出國去了,一月二月而至於一年半載不回來,那時生活程度更高漲了,也許柳原留下的錢已不夠用,寫信去催又遲遲不見寄來,男人的心是靠不住的,那時她欲留在香港既不可,回到上海自公館去又吃不住哥嫂們笑話,勢非另找戶頭不可。這樣三番四次以後,她便成為蕩婦身份,要想歸正也不可能了。我知道一個離過婚的女人,求歸宿的心態總比求愛情的心來得更切,這次柳原娶了她,她總算可以安心的了,所以,雖然知道取悅於柳原是太吃力的事,但她還是笑吟吟的。
()免費TXT小說下載
作者把這些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描寫得如此動人,便是不平凡的筆法,料想改編為劇本後也仍舊很動人的。我曾急切地打聽這個女主角是誰,據說是羅蘭,這便覺得最合適不過的了。柳原的個性有些像《飄》裡的白瑞德,這類男人也可以說是壞的,但是他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